影评知识
少女漫画和日剧看多了,即使只是搪塞,也会把"有希望就可以的"、"有爱就能克服困难"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当然,在我们能够顺畅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我们通常都是事不关己的局外人。如果遇到困境的是自己呢?如果得脊髓小脑萎缩症的人是自己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
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事物会是什么?如果可以选择,你要的会是可以活得长久,还是以一种美好灿烂的方式过短暂的人生?
亚也说,用手摸着自己的胸口,听见"扑通、扑通、扑通"的声音就感觉自己还是活着的。
人们用"度日如年"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过得煎熬并不顺利的生活,亚也也是度日如年,但不是煎熬,而是将一生的几十年压缩为十年,一天便占着人生长度极大的比重。我们无法定义这十年是长是短,但是从亚也的日记里,我们轻易便可读出十年这沉甸甸的分量。当我们可以预见到人生的终点就在不远方的时候,笑容还会是灿烂的吗?
在得知自己罹患了脊髓小脑萎缩症,这种看起来只会出现在电视剧字幕里的绝症之后,她哭着说,为什么,为什么病魔会选上我?她不肯坐轮椅,不肯申请残疾人证,她表现出了正常人会有的畏惧和无助,而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在这样绝望的人生面前,她并没有认输。她从东高退学进入专门学校,她开始用拼音去"说话",她每天都对自己说"活下去","要一直活下去"。畏惧和坚韧,最终是坚韧打败畏惧,占了上风。
四月末,日本晚樱也都谢了,最后以亚也日记里的一句话来祝福每一个人:
"以花喻花蕾般的我的人生,想要不遗悔恨地珍惜这青春的始端"
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
“必经之路”),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未来城市”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述信”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家”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更多文章堂 dyttwk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
《一公升的眼泪》影评:要一直活下去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