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滇东南)
观赏植物、绿化苗木作为花卉产业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在花卉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观赏价值、艺术性、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美化生活的功能是其它花卉所无法替代的。随着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步伐的加快,观赏植物、城市绿化苗木的经济价值不断攀高,成为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中一个新的亮点,对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和花卉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红河、文山两个民族自治州为代表的滇东南地区,地处低纬高原山区,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属较为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一地理气候资源优势造就了境内形态多异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物物种多样性,成为了云南省发展观赏植物、城市绿化苗木生产的主要产区。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特点
本区域观赏植物、绿化苗木生产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起步晚,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据不完统计,,年出圃苗木4429万株(盆),观赏植物、绿化苗木产值已达6000万元。其中:红河州绿化乔木38公顷,年出圃87万株;,年出圃1800万株;,年出圃63万株(盆)。富宁、砚山、河口、泸西、开远等县(市)建立了绿化苗木科研培植基地,培育滇润楠、拟单性木兰、马蹄荷等特色树种苗木。二是花卉企业、苗圃投资、经营规模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各类观赏植物、绿化苗木生产企业和苗圃已达232家,其中红河州有国营、股份制、个体和台资、外资企业119家,投资近4600万元,有设施栽培面积24万平方米,组培室10个,从业人员1394人。三是当地乡土特色树种增加,销售前景看好。主要观赏植物有剑叶龙血素、竹柏等15个,城市绿化苗木有董棕、拟单性木兰等10个。
(二)问题和主要差距
一是宏观调控滞后,行业管理指导不力,缺乏必要的配套法规、标准、办法的指导和约束,导致生产规模小、分布零散。二是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科技投入和储备不足,科技基础薄弱,缺乏科学合理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三是市场流通体系尚不健全,缺乏专业的配送中心及高效便捷的销售网络。四是产业内部结构及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不能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五是没有专门的花卉生产管理机构。
二、发展条件
(一)资源优势
滇东南境内生态条件的多样性,造就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据中载,区内有高等植物近7000种,占云南全省的41%,其中:花卉资源有77科150属2500多种,云南八大名花在本区域就占6种,尚有待开发的多种珍贵野生花卉,中国特有的金花茶产于本区域,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当前开发利用的珍稀植物有:董棕、竹柏、桫椤、剑叶龙血树、尖叶木犀榄、拟单性木兰、红河苏铁等。本区域四季如春、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10℃积温在6100℃-6800℃,光热水气好,热量足苗木生长快,。本区域劳力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的62%,但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劳力仅需总劳力的39%,尚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待转移开发。
(二)市场条件
(1)省内市场。以昆明为中心的大中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都对观赏植物、绿化苗木提出较大需求,特别是现代新昆明一湖四区的开发和个开蒙滇南中心城市群建设。个旧、开远、蒙自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城市,也是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确定的滇南中心城市,规划到2020年,城市建设面积要达到150平方公里,%提高到80%,,绿化率要达到35%以上。近年来,红河州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实施品牌战略,经济发展较快,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位居云南第四位,处于全不断提高,城市化步伐加快,花卉消费量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仅红河州中北部7县(市)的绿化苗木消费量就达1250多万株(盆),其中乔木类为40万株,灌木类1200万株,观叶植物10万盆。绿篱18万平方米,草坪36万平方米,鲜切花300万枝。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对花卉苗木需求量还将骤增。而当地仅能提供不到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乔木类苗木近五分之四要从广东等地调入;灌木类苗木本地虽有一定产量,但品种和种类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仍需从广东、福建调入进行调节。
(2)国内市场。根据我国城市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国城市规划建成区公共绿化地率将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0%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0平方以上。据此推算,今后六年全均年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在30万亩以上。此外,从历史的经验看,昆明世博会的举办,带火了浙江萧山苗木产业的发展,世博会的苗木有一半来
滇东南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