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写作就像是语文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在教学中,只有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年级要加强段的训练”、“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各种表达方法”。可见,读写结合在日常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初步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下面浅谈几点做法:
一、领悟课文写法,进行仿写
新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应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这其实就是让阅读教学为学生习作作好铺垫。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有目的、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片段式仿写。比如《桂林山水》这一课语句精炼,富于美感,有着诗一般的韵律和情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尤其是关于山水两部分的描写,更是让人惊叹!每段开头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入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接着以排比、比喻的方式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三大特点,描摹了一副美妙绝伦的画卷。且山水两部分的描写方法基本一样,这给学生练习行文结构的仿写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学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写写自己所见的大海、高山,这使学生既掌握了本课的行文思路,也学会了一种写景的方法。
除此以外,《桂林山水》一课,全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写自己熟悉的景点。而在学金华的双龙洞》以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学习作者行文构思的方法。
当然,模仿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手段,培养创新意识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放宽了学生的写作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二、利用文本空白,想象填补
想象填补文本空白,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如四年级下册中的《鱼游到了纸上》这篇文章,残疾青年忘我的看鱼、画鱼给围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课文中描述周围的人议论着、赞叹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空白点。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品读文章后,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当时的情景:围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会怎样议论、赞叹呢?围绕着两个问题,让学生自由练笔。无需过多讲解,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释放自己的心灵和情感,既领悟了文本的内涵,获得了独特的阅读感受,也很好地训练了表达能力。
三、把握课文情境,反面衬之
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读写结合更应利用这种效应,反面拨动学生“情弦”,充分调动学生的最大能力兴趣和表达欲,让他们的作文水平在自由表达和模仿中得到锻炼提高。
《麻雀》这一课是以猎人的视角叙述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跳出文本,大胆创新,以猎狗、麻雀、小麻雀的身份展开故事,练笔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尽情描写,比如: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猎狗“愣住慢慢后退”。无论扮演哪一个角色,学生都有话可说,且对文本内涵的把握更为独特。
四、结合课文内容,延伸拓展
有些课文因为构思的原
课改经验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