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教案
教研室: 生理学系
课程名称: 感觉器官生理学
教师名称: 曹济民
教师职称: 教授
授课题目:
感觉器官生理学
授课对象: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授课时数:
4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一般生理特性。
掌握视觉器官的工作原理,包括眼的折光功能和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及其机制。
。
、位置觉、运动觉中的作用,前庭器官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一般生理特性。
视觉生理
听觉生理
平衡觉生理
嗅觉、味觉即皮肤感觉生理
重点:
1. 视觉生理
听觉生理和前庭器官生理
难点:
1. 颜色视觉在大脑的产生机理。
2. 耳蜗的感音机制和前庭器官对直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感受机制。
评价手段
考试;自评;他评
参考资料
(备课用)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第三版,Dee Unglaub Silverthorn主编
《Human Physiology, from Cell to Systems》第四版,主编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时间分配
备注
1. 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一般生理特性。
2. 掌握视觉器官的工作原理,包括眼的折光功能和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及其机制。
。
、位置觉、运动觉中的作用,前庭器官的工作原理。
一、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一般生理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特异敏感性;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电位产生及其机制;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及其机制。
二、视觉器官
(一)眼的折光功能:眼折光成像原理;眼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简化眼的主要光学参数;眼的折光功能调节原理;近点和远点的概念;瞳孔的调节原理;眼的折光能力异常的种类(近视、远视、散光、老视)及矫正方法;眼球会聚的原理及复视的形成机制;房水的形成机制、眼内压的正常值及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二)视网膜的感光功能:视网膜的结构特点;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视杆细胞的感光功能机制,包括感光功能过程中的信号转导机制;明适应、暗适应和夜盲症的发生原理;视锥细胞的感光功能机制及颜色视觉机制;颜色视觉的三原色学说和对比色学说;色盲和色弱的概念和产生机制;视网膜的信息处理机制;视力(视敏度)、视野、生理盲点、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视网膜电图等概念。
三、听觉器官
(一)听阈和听域的概念。
(二)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声音传向内耳的途径,咽鼓管的功能。
(三)内耳的功能:耳蜗的结构;重点掌握内耳的感音机制,包括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以及科蒂氏器官的换能作用;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和微音器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听力及其测定方法;了解双耳听觉的概念。
多媒体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