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导学案教师用
参考答案:
一、、第4段、第7段、第15段(辛弃疾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逼”出来的
二、
三、、骁勇善战的武夫形象2.①因爱国而生怨,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②因尽职而招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③他至死也没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四、如第3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地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概述了词人有关事迹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六、1.“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包蕴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辛弃疾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渴望(或“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依据原文第6、第7段作答。),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或“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3.①辛词给人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气势,见第4段)②辛词充满金戈之声,简直是一部军事词典;(内容,见第5段))③辛词表现了渴望杀敌的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的自嘲;(内容,见第3段)④辛词是血与泪的汇集,是爱国臣子的哭诉、表白;(内容,见第7段)⑤辛词表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忧国孤客的悲愤之情。(情感,见第6段)
1、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
2、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3、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4、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教师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