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长肌腱转移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21例分析
【关键词】陈旧性跟腱断裂
陈旧性跟腱断裂临床较为常见,多由误诊或处理不当所致。Maffull[1]报道误诊率为20%~30%,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修复困难,手术方法多种,术后效果报道不一。我院自1997年8月~2006年11月共对21例陈旧性跟腱断裂病人施行腓骨长肌腱转移重建修复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共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8~68岁,;右侧12例,左侧9例;自受伤至就诊时间为3周~1年。其中8例因首诊医生误诊所致,6例受伤后不知道有跟腱断裂而未及时到医院就诊,5例吻合后再断裂,2例为局部长期封闭治疗所致。手术中见断裂部位位于跟腱抵止点至近端6cm范围内,清理断端后跟腱缺损3~6cm。
手术方法病人取俯卧位,屈膝30°,于小腿远端跟腱外侧1cm处纵行做一切口,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切开跟腱腱膜探查跟腱损伤情况,彻底清除断端增生瘢痕组织,找出并分离腓骨长肌腱至肌腹处。在足外缘第五跖骨基底处做第二切口,暴露出腓骨长、短肌腱,将腓骨长肌腱拉紧并与腓骨短肌腱止点缝合后,在其近端切断,于第一切口中抽出备用。在跟骨结节部自外向内钻骨性隧道备用。于跟腱断端近侧2~3cm处沿冠状面用尖刀由外上斜向内下方45°做一肌腱内隧道,把腓骨长肌腱由此隧道穿出,牵拉跟腱近端向远侧,此时将患足置于跖屈30°位,将腓骨长肌腱由内向外穿过骨性隧道,再于跟腱断端近侧2~3cm处由外下斜向内上方另做一肌腱内隧道,将腓骨长肌腱引出,拉紧,将此肌腱远端包埋于跟腱近端残端内。缝合腓骨长肌腱在跟腱及骨性隧道的进出口部,以免出现腓骨长肌腱切割现象。在缺损处并列缝合腓骨长肌腱,修补跟腱腱膜,缝合伤口。术后踝关节跖屈位30°,膝关节屈曲30°,用石膏固定。
术后处理术后第1 天开始行足趾关节的伸屈活动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3周后开始改踝关节中立位固定。6周后去除外固定,在中药熏洗下进行踝关节屈伸活动,垫高鞋跟扶拐下地行走, 8周后开始逐渐放低鞋跟行走,注意防止摔倒和突然的蹬地动作。3 个月后开始练习单足提踵,恢复正常行走。6个月后开始慢跑及跳跃练习。
2 结果
本组21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个月~7年,平均28个月。疗效评定采用Arner-Lindholm评定法[2]:优:患者无不适,行走正常,提踵有力,肌力无明显异常,小腿围度减小<1cm,背伸或跖屈角度减小<5°;良:有轻度不适,行走稍有不正常,提踵稍无力,肌力较健侧减弱,小腿围度减小<3cm,背伸角度减小在5°~10°之间,跖屈角度减少在5°~15°之间;差:病人有明显不适,跛行,不能提踵,肌力明显减弱,小腿围度减小>3cm,背伸角度减小在10°以上,跖屈角度减少>15°。结果优11例,良10例。术后未发生跟腱再次断裂。2例发生伤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1例感染病例出现皮肤与跟腱粘连。5例小腿围度较健侧减小2~3cm,2例提踵稍感无力,1例跖屈角度减少10°,2例背伸角度减少15°。
3 讨论
跟腱的解剖学特点跟腱自上而下逐渐变窄增厚,在跟骨结节上方3~6cm处最窄。跟腱的周围无腱鞘, 有疏松的网状组织称作腱周组织, 连接肌腱及周围
腓骨长肌腱转移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21例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