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看着你”
《南方周末》在写“年度关注人物”时又写到了李娜。不过这一次他们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孩子在看着你》。这位中国“另类运动员”,曾经如此提到过“孩子们”:
2011年6月1日,在法网挺进决赛以后,李娜谈到了梦想。“我知道国内在直播这场比赛。”她顿了顿说,“我就想,那些看球的孩子们看完我的表现也许会觉得,他们以后也可以做到这样,或者比我做得更好。”6月4日,李娜在夺冠后,又一次说到了孩子:“现在,我受关注的程度高了,一举一动都有人评论。我想做好自己,给孩子们树立好榜样,而不想让他们说‘李娜怎么这样呀’。”
也许是巧合吧,2011年的最后一期《南方人物周刊》,将“中国孩子”作为了2011年度人物。杂志的封面上有一群挤在一辆机动车中的孩子们。他们那一张张小脸,像春天一样。
很少有人在写一个功成名就的运动员时会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写。是啊,在我们固定的思维模式里,重点应该放到诸如“历经磨难”、“咬牙坚持”和“为国争光”一类主题上,那才更符合主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
但这个时代毕竟在向前走。不管速度如何,其向前的趋势却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些人所能操纵的。在那令人激昂的宏大叙事风格的缝隙里,能够读到常识,读到如泥土一样朴实却又像月亮一样发亮的常识,不能不使人心生暖意。
“孩子在看着你”,这是乍看多么无趣的一句话呀。但却如一枚尖细的绣花针,不知怎么,就直抵了人心深处。
我们在排队加塞的时候;在搬起节日里街头摆放的花盆的时候;在两辆自行车刮了一下就能拳脚相加的时候;在闯红灯的时候;在抄论文或习惯于用谎言牟取利益的时候;在沉醉烟酒麻将的时候,是没有想到“孩子在看着你”的。当然,在往牛奶里搁三聚氰胺的时候;在往酒瓶里灌假酒、往药盒里装假药的时候;在从“小悦悦”身边经过的时候;在种种与成人有关的考试中作弊且沾沾自喜的时候;在酒后驾车还声称“咱有人”的时候;在“混出个人样”便难抑膨胀、觉得别人都低人一等的时候;在“没混出个人样”人格分裂、一面低三下四一面诅咒“有一天全炸死你们”的时候……不能不说,在这些时候,我们也没有在心里想想——“孩子在看着你”。
孩子在看着你。想到这里,也许建造的校舍、高楼、桥梁就不会发酥,因为孩子在看着你;也许生产的牛奶、食品、铅笔就不会作假甚至作恶,因为孩子在看着你;也许创作的小说、诗歌、电影、动画片就
语文作文有关人物的阅读材料:“孩子在看着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