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音乐教学的审美趣味.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音乐教学的审美趣味.doc音乐教学的审美趣味
内容摘要: 音乐是很有趣味的艺术。音乐教学要追求创造审美品味,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乐趣、志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理趣,意趣;领略音乐鉴赏的美趣、谐趣、雅趣。
关键词:兴趣乐趣志趣情趣理趣意趣美趣谐趣雅趣
音乐是很有品味的艺术。
音乐的品味是由音乐的特性决定的。音乐具有节奏美和旋律美,悦耳动听,给人以生理快感,所以音乐能使人产生兴趣、乐趣和志趣;音乐具有形象美和情感美,动人心弦,给人以艺术美感,所以音乐能给人以意趣、情趣和理趣;音乐具有审美的情境与意境,让人陶醉,所以音乐能给人以美趣、谐趣和雅趣。总之,音乐具有一种丰富的美学品味。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追求和创造教学审美的趣味。

兴趣·乐趣·志趣

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揭示和培育学生对音乐的需要。这种需要要以激活心理动力、培养音乐审美兴趣和审美态度为切入点,以培养主体的音乐审美乐趣为关键点,以主体形成对音乐的热爱(志趣)为归结点。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乐趣和志趣。
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就是说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音乐审美的情感中,音乐快感是乐音运动对人的生理上的刺激反映,是一种机体性情感,是人类种族遗传,它具有“先天”’性特征。但音乐审美情趣、音乐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都是心理层面和社会性层面的审美情感。它是在种族经验、实践积淀而成的潜能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化育而成的。这种化育主要是教育和个体音乐文化环境的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先要有浓厚的兴趣。卡巴列夫斯基说:“我们时刻都不应忘记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引起听众对音乐的兴趣,从情感上吸引他们,用我们对音乐的爱去感染他们。”音乐教学,教师首先要具有爱心,爱事业、爱学生,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创造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教师要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核心就是唤起学生对音乐的爱。“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音乐的快乐”,引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对音乐的兴趣。
乐趣人们的兴趣心理中,“兴趣”只是从“有趣”中产生的一种“无意兴趣”;而乐趣呈一种“有意兴趣”,是从最初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心理因素过渡而来,但在心理的天平上就会体现出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如果说前者在心理活动需求上仅仅是属于感性阶段,只是音乐艺术的愉悦者,那么后者则是进入心理活动需求的理性阶段,而成为音乐艺术的审美者。如果说前者这种
“无意兴趣”能在学生的心理中轻而易举地转移或流失的话,那么后者这种“有意兴趣”的心理状态则多属于专一而又稳定的。
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只是单纯的喜欢爱好,而“乐”则是对所“好”之物的沉浸、痴迷、陶醉和忘我。“好”与“乐”是两个层次,两种境界。音乐学习的“兴趣”与“乐趣”也正好存在于这两种不同程度上。实践证明,丰富而又让学生倍感好奇的“有趣”的教学方法是我们音乐教学之成功关键所在。“重要的是过程”,教学过程要以新、奇、特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学习成功的愉悦感强化显示内在的驱动力。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乐趣”。这种“乐趣”经过一定的量化,可以形成心理活动(情感的)定式,即对学生终极目标的强烈追求。这正是教育所期待的。
志趣“志趣”是兴趣心理的最高层次。志趣是在音乐兴趣、乐趣发展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意志、志向、志气等。

音乐教学的审美趣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60 KB
  • 时间201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