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与“问”的对话——感悟史铁生《信与问》
2009年03月26日10:29 吉林日报杨洋
推荐书给别人实在是件冒险的事儿,所谓众口难调,但今天我甘愿冒这个险皆缘于我的情不自禁——像我这样的人,有时候遇到了极好的东西是很压得住那股子兴奋劲儿缄口不言的。
单凭这名字就容易让人生出兴趣。在这个一不小心通讯已经悄然迈进了3G的时代里,信好像已经化成符号融进了历史。《信与问》在形式上带我们回归到了那个安宁的年代。我喜欢史铁生,他是一位“纯粹”的作家,语言本身不是他写作的目的,而是探索捕捉复制灵魂的手段。说他“纯粹”,是因为他的文字实践了写作的意义——对孤独、痛苦、恐惧、救赎、信仰等一系列主体的深刻思考,这思考植根于灵魂的深处,思考的过程就是灵魂不断提升的过程。文字错落间透出的温和在这本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好像对面坐着一位老朋友,或是长者,侃侃而谈,用他缜密的思维帮你梳理你纷繁的生活,读书的过程成了与智者对话的过程。由于本书是由书信汇集而成,书信体特有的随意和细致更容易打动人,感染人。我们通过这一封封书信,直接地走进史铁生的精神生活,这种精神生活是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精神层面。
书中谈到的话题很多。首先,关于“卑微者的精神世界”这一问题在《给盲童朋友》中有这样的论述:“残疾是什么呢?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你们想看而不能看。我呢,想走却不能走。那么健全人呢,他们想飞但不能飞——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健全人也有局限,这些局限也送给他们困苦和磨难。很难说,健全人就一定比我们活得容易,因为痛苦和痛苦是不能比出大小来的,就像幸福和幸福也比不出大小来一样。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
局限是共同的,只不过它以不同的方式降临在不同个体的生活里,史铁生把残疾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情结升华为一个人类的广义残疾的问题, 并由此拷问人生命价值的真正所在, 也为普通人完成人生旅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无尽的启示。史铁生的深刻或许就在这里。
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常常看着自己的影子带着自己沉重的肉身不能解答的疑难,渐行渐远,飞越人间,叩问天国,拷诘地
“信”与“问”的对话——感悟史铁生《信与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