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登革热
北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病科
陈玲
概述一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本病传播迅猛、发病率高,临床分三种类型: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后两型病死率较高。
概述二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登革病毒属披盖病毒科(Togavirus)黄病毒属(Flavirus),包括Ⅰ、Ⅱ、Ⅲ、Ⅳ四个血清型。各型都能引起本病,并能激发型特异抗体。各型间免疫保护不明显。
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
概述三
我载是1871年厦门登革热流行。
1976年在援外人员中发现二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首次发现的登革热病例。
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生登革热流行。
概述三
198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最大的一次登革热流行,流行地区主要为海南岛,共报告病人近44万,死亡64例。本次流行我市合浦县共报告病例数1353例,死亡1例。
1981年的流行实际上1980年流行的继续,全国只有广东(当时海南岛属广东省管)有病例报告。
1985年再次发生登革热流行,也是建国以来发生的第二次大流行。流行的中心在海南岛,共报告病例15万多。
概述三
1986年广东广西流行病例数近12万。
1987年广东流行病例数3万余。
1989年海南流行病例数7千余。
此后每年都有局部小范围流行。
概述四
1986年9—11月我市首次发生登革热流行。
发病波及造船厂、渔机厂、水运公司、边检站、桂皮仓五个单位和多个居民点,病人106例,%,无死亡。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年龄最小2岁,最大76岁,男性72例,女性34例,:1,9月15日发生首例,10月下旬高峰,11月中旬终止,流行持续66天。
概述四
采取综合性灭蚊措施后,病例迅速下降,十天左右终止流行。
这也是目前为止北海唯一的一次登革热流行。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流行病学
传播媒介
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dsqbyl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