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时空里的事件、现象、观念等的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历史,否则,历史就会永远停留在“过去”;换言之,历史是动态的历史。从时间角度看,历史的动态性是显见的。如人类从原始时代经历中世纪发展到近代、现代、当代,历史运动的节奏呈现出加速度的特点:记录原始社会的历史常以万年为单位时间,中世纪常以千、百年为单位时间,近代、现代、当代则以几十年乃至几年为单位时间。从空间角度看,越是发达地区,历史运动的速率越快,相反则越慢。如世界历史进入到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法、美等国的历史内容显然比同时期亚、非、拉各国的历史要生动和丰富多采得多。
以上是容易理解的物理意义上的动态。若要使“动态的历史”具有史学意义,还应从这两个层面加以认识与把握:
一是哲学层面。如量质互变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历史的运动就高度遵循这一规律,这一规律并使历史的运动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如我们以之考察近代日本的侵华史就不难发现,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逐渐强大后,其对外侵略的野心也逐渐膨胀,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变本加厉,这“侵略”是有连续性的,这“变本加厉”是有阶段性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和普遍矛盾的规律也是我们把握历史动态性的哲学工具,使我们可以对复杂的、似乎彼此“不相干”的历史问题进行动态考察。
二是史学层面。运用历史理论和形式逻辑分析历史,能使我们把握“历史动态”的理论意义。如“落后就要挨打”是科学的历史结论,如果不以之反思评价和动态分析中国近代史,则那些“动态的苦难史”并无意义。为什么近代中国屡战屡败甚至不败而败?因为落后。而深入分析,落后的内涵就不仅仅是指军事、经济,还包括政治制度、观念意识、科学技术等。事实上,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中国的各派人物都在行动上寻求摆脱落后之路,为什么摆脱落后如此艰难?还得从“落后”中寻找根源。试想,一个具有落后意识的人,又怎能找到摆脱落后的良方?落后意识从哪里来?从落后的历史环境中来,从落后者的阶级属性中来。这样,就找到了近代中国走不出落后的总根源,动态分析也就有了史学意义。这两个层面,用一句话归纳就是:对动态的历史从理论上进行动态的分析。这种动态分析,就是史学意义上的动态。
当前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测量,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颇高,这体现了时代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动态的理论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直接意义。通观一下历史教学的现状,我认为一些历史教师在“动态教学”方面是做得不够的,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视野偏狭,不善打破章节体系的限制,严重依赖教材的固定程式。
二、教学缺乏思维含量,静态分析多,动态思考少,而静态分析又多侧重于抠知识点。
三、虽有动态,但或失之于罗列史实,或缺乏分析角度和深度。
如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教学,上述缺点就具体表现为:①对这三大历史事件,只依教材安排的叙述顺序,各讲各的,不能对它们进行动态的联想、挖掘和整体的把握,分析出其原因、特点、历史意义等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②对这些事件只囿于一般性的单线条分析,动态思维含量不足,不能对这三大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分析,如对《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这些重要文件,不能站在它们所体现的资产阶级立国原则、革命精神的高度和其历史的进步性上综合考察;③虽然有动态分析,但失之于简单,如只将三大事件
动态历史教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