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理论探讨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新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越来越高规格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在人的所有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基础的素质,也是人的核心素质。世界卫生组织对人身心健康的解释认为,身心健康的人不仅指一个人身体健康,没有生理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精神和社会适应状态。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功,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了这些知识、技能后,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驾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创造性地从事工作。然而在现实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心理学会对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大约3000万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并且还有上升趋势。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主渠道则应是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除了传统的知识教育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目标。
可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呼唤,亦符合历史学科的内蕴和学科教育的一般规律,故而既必要又可行。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具体起来应该:
一是情操教育培养
情操,内在的哲学涵义是理性的价值选择,是审美情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情感、志向层面上的综合反映。人生追求是情操具体而首要的表现。一个人的人生要想有意义、有价值,必须树立一个适合自身和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必须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
首先,利用课堂,进行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指数。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两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成才、成功的必备情操。美国成功学的主要创立者拿破仑·希尔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这个意念指的就是自我意识。”他在《成功学全书》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可见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自信心的训练,主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成功激励主要是运用外界令人兴奋的刺激诱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把外界刺激内化为自觉行动,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观念,使他们获得不断完善自我的持久动力和信心。成功激励法的实施以转变教师观念为前提,教师要确立三个基本观念。即: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习,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学习,相信一个成功能产生另一个成功。教师这种积极的心态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最终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所学内容开展”我喜爱的名言”主题演讲括动。久而久之,如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卡耐基的”缺乏自信是人们失败的内在原因,一个人只要有
历史教学理论探讨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