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的进展
解读《2005国际心肺复苏
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中国医大一院急诊科史晓光
复苏学又称为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致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近10年来对冠心病、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以及大量患者受益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β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带来的问题是当前心跳骤停患者初始表现为心室颤动很快衰减转为心室静止。单纯强调除颤已不适用于当前心跳骤停的抢救。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在当前的复苏中凸现其和除颤相同的重要性。
心跳骤停的定义:
任何心脏病患者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即应视为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心电图分型
心室颤动临床一般死亡中占 30%,在猝死中占 90%。心肌发生不协调、快速而紊乱的连续颤动。QRS波群与T波均不能辨别,代之以连续不定形心室颤动波
心脏电机械分离常是心脏处于“极度泵衰竭”状态, 心脏已无收缩能力。无心搏出量,即使采用心脏起搏救治也不能获得效果。心电图表现为正常或宽而畸形、振幅较低QRS波群,频率多在30次/分以下。
心室停搏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常见窦性、房性、结性冲动不能达到心室,且心室内起搏点不能发出冲动
心室颤动
室性心动过速
宽QRS波(>140ms),AV脱落证据,
多形性室速(Torsade de pointes)
60岁,M,冠心病多形性宽大QRS波,RR间期可变,轴在等电位线两侧扭转
心跳骤停的常见病因
心跳呼吸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心跳停止
组织缺血缺氧
组织内腺苷、乳酸、CO2、H+
血管阻力
心输出量
心肺脑复苏的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