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
百科名片
三七
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黄”,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三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 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
中文学名:
三七
拉丁学名:
Panax Notoginseng (Burk.)
别称:
田七、金不换、铜皮铁骨、人参三七、盘龙七
二名法:
Panax Notoginseng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蔷薇亚纲
目:
伞形目
科:
五加科
属:
人参属
种:
三七
分布区域:
云南·文山、广西·梧州
目录
基本资料
三七从药用价值上分类
培育方法
种植栽培
病虫害的防治
显微特征
主要功效与医学功能
历代药典对三七功效的记载
三七主要功效的药理作用
(1)止血
(2)抗血栓
(3)促进造血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5)抗炎
(6)保肝
(7)抗肿瘤
(8)镇痛
其他药理作用
药用与食用方法
1、三七粉、三七片或三七胶囊用法:
2、三七炖鸡或炖排骨
3、三七炖螃蟹
5、三七药酒
三七的等级划分
吃三七有什么好处
食疗价值
妇女用药禁忌
现代研究
三七药膳的特点
三七花和三七粉对比
三山的主要产地
基本资料
三七从药用价值上分类
培育方法
种植栽培
病虫害的防治
显微特征
主要功效与医学功能
历代药典对三七功效的记载
三七主要功效的药理作用
(1)止血
(2)抗血栓
(3)促进造血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5)抗炎
(6)保肝
(7)抗肿瘤
(8)镇痛
其他药理作用
药用与食用方法
1、三七粉、三七片或三七胶囊用法:
2、三七炖鸡或炖排骨
3、三七炖螃蟹
5、三七药酒
三七的等级划分
吃三七有什么好处
食疗价值
妇女用药禁忌
现代研究
三七药膳的特点
三七花和三七粉对比
三山的主要产地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60cm。根茎短,茎直立,光滑无毛。掌状复叶,具长柄,3~4片轮生于茎顶;小叶3~7,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从茎顶中央抽出,长20~30cm。花小,黄绿色;花萼5裂;花瓣、雄蕊皆为5。核果浆果状,近肾形,熟时红色。种子1~
三七规模种植
3,扁球形。花期6~8月,果期8~10月。入药以身干,个大,体重,质坚,表皮光滑,断面灰绿色或灰黑色者为佳。
生于山坡丛林下。现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脚斜坡或土丘缓坡上。采制:种后第3年冬季及夏末初秋采挖。去须根,曝晒至半干,用于搓揉,再曝晒,重复数次,置麻袋中加蜡打光。
性状:根圆锥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块状,~5cm,~2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黑色,具蜡样光泽,有不规则细纹及少数横长皮孔;上部有数瘤状隆起的支根断痕,顶端残留根茎基。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横切面灰白色或黄棕色,皮部有棕色小点(树脂道),味苦、微甜。
化学成分:含皂甙,主要为人参皂甙Rb1、Rg1 、Rg2和少量人参皂甙Ra、Rb2、Rb和Re。此外,尚含黄酮甙、淀粉、蛋白质、油脂等。
性味:性温,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各种内、外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编辑本段三七从药用价值上分类
三七分为三七花、三七头(三七粉)、三七根这三类都是三七中药用价值极高的。
三七花:每年6-8月份采摘,是整株三七中药用价值最高的三七皂苷含量最高含量高达13%以上,当然年份越长的三七越好,如三年花,四年花等,主要用于降血压、降血脂。
三七粉:三七的头磨成的粉,药用价值紧仅次于三七花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三七头:三七的根头部,药用价值仅次于三七花,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三七根:植于三七土部,性味味苦涩,性凉。功用主治理气,收涩,消肿。治痢疾,腹泻,喉炎,劳伤,跌打损伤,红肿疼痛,痛痒。
编辑本段培育方法
三七起源于第三纪,属古热带残遗植物,分布范围极其狭小,这主要与三七在生理生态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三七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每年有一个生长周期。通常,两年以上的三七在一个生长周期内有两个生长高峰,4—6月的营养生长高峰和8—10月的生
三七田七花-中医整体保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