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邮递员到新闻记者
虽然已经过去20年了,单明樟仍保留着近一尺厚的古代汉语听课笔记和学着北京师范大学王宁老师、韩兆琦老师、齐大卫老师讲课时神采奕奕的情态。
他对自考怀着浓浓的感激之情,他感叹道:没有者。
爱读书的邮递员
还在上中小学时,单明樟的学习成绩就很好,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中断学业插队去了外地。五年后回来时,他当了一名邮递员。上大学的愿望落空了,但单明樟仍时时想着读书学知识。上世纪70年代末期,各种社科类期刊陆续复刊,一本本杂志仿佛是知识宝库,深深地吸引了他。每天下班,同事都回家去了,劳累了一天的单明樟却留了下来。那些科学、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杂志报刊,静静地陈放着,真让人爱不释手啊!他靠着邮包坐下来,小心地翻开一本杂志阅读,开心处,一个人抿嘴而笑;感伤处,一个人泪眼唏嘘。他就像吸水的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滋养。多少个夜晚,他阅读到深夜子时才想起回家。有时天已到凌晨,为了不影响白天的工作,他就把几张桌子拼起来,以桌代床小睡一会儿。这些杂志在邮局只停留几小时,第二天一早就要送出去,必须抓紧看才行啊!读书时,他还不忘摘抄警言妙句,六年的熬夜苦读,抄录了几大本子。其中鲁迅的一句话让他终生受益:即使慢,弛而不息,纵然会落后,纵然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直到现在,单明樟仍保留着这些摘抄本。每一次翻看这些本子,浏览上面熟悉的字句,他的心里都会涌上一股热潮。天冷时用棉衣围火炉夜读,天热时左手举书右手驱蚊的情景又浮上脑海。知识丰富了他的日常生活,报刊上精彩的文章唤起了他对记者职业的向往。只是,通往记者职业的路,在哪里呢?
为了记者梦学自考
1981年单明樟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他隐约感到,这条路可以系统学习知识。可是,这条路能通往心中的圣殿吗?此时,他刚结婚不久,新婚燕尔的浓情蜜意让给了书桌前的埋头苦读。心有不解的妻子质问他:“已经有了邮局的稳定工作,还学习考试干什么?自考会有用吗?”“是知识就一定会有用的。”单明樟这样回答妻子,这也是他坚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念。白天的工作依旧繁忙,学习只能挤晚上的时间,单明樟经常温书到深夜一两点钟。夏天天热,他把双脚浸泡在一盆凉水里解暑降温,手不离书,口中吟诵有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自考最初的三年间,他甚至没陪妻子看过一场电影。妻子不仅承担了大部分家务,有时还帮他温书。久而久之,自考教材中的一些诗词妻子也能背得很流利。现在回想起来,单明樟多少有一些歉疚。学习考试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那首《金梭和银梭》的歌就像为他写的。1984年,单明樟者,几百人的应考者中,他凭扎实的文化基础,宽广的知识面,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被录取。几年后,已是记者的单明樟重回邮局时,是为拍一个自考记录片。他穿起熟悉的工作服,带着一身墨香味骑车重走邮段时感慨万千:是自考引我实现了记者梦想。
记者也要继续学者梦想,单明樟仍没有放弃学第一次走进中南海怀仁堂,参加在那里举行的毕业典礼。作为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他和其他三名同学一起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节目,介绍学习经验。自考告一段落,但学习没有止境。在新的
从邮递员到新闻记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