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办工厂
质量和效率“双重大山”令中国制造企业步履维艰、危机四伏。
攻克制造业质量难题,日本用了十年时间,韩国用了二十年时间,而中国近三十年时间,质量仍是制造业的“痛”,“中国制造”一度成为“粗制滥造”“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提到效率,以家具行业为例,德国企业是中国企业的10倍。而饲料行业,韩国企业是中国企业的23倍。
仅从以上两项指标的比较,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实在让人产生不了一点自豪感,相反,让人凭添许多沉重和悲哀。
正是“工业精神”普遍缺失,才导致中国制造业深陷险境。
回首30年,诸多企业的繁荣所遵循的都是“商人精神”。在创立之初就没有精心的企业设计,老板们只是为了挣钱而创办企业。出于快速挣钱的动机,他们当然不可能精心设计和雕琢企业的产品、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他们急功近利,盲目扩张,以数量换取钞票,牺牲了产品质量,也延缓了企业技术升级的道路。他们把自己在生意场上积累的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商业文化,草草拿来用在企业管理上,大搞人情化,最终封闭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大门。时下一个现象值得高度关注,就是“制造业逃离”。
许多工厂老板将资金转移到房地产和其它非制造业。无法脱身的老板苦苦挣扎,后悔这辈子办了个工厂。
绝大多数富二代对父辈用命换来的工厂并非心甘情愿继承。在他们这些喝过洋墨水的人眼里,中国的中小工厂简直就该关门。
工厂的员工更是如此,一些人一边干活一边想着跳槽,管得松就多干几天,管得严厉随时炒老板鱿鱼。而相当一部分员工早已厌倦工厂这种没完没了赶货、打“疲劳战”、“消耗战”的生活,他们即便留在珠三角、长三角,宁愿做保安、卖保险也不愿再进工厂大门,“用工荒”的实质是劳动力对工厂的抛弃。
如此下去,曾经喧嚣的工业区将出现“人去厂空,老板下岗”的景象。中国的“世界工厂”交椅还能坐多久?
出路只有一条:重塑“工业精神”。
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讲,在回归“工业精神”,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
”转型中的道路可谓充满艰难曲折。
首先要转变办企业的理念。要从“商人精神”转为“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正是“工业精神”在制造业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热爱所做的事情,胜过爱这些事带来的钱。
象雅玛哈这样的企业就非常懂得“热爱”的价值。让一个老工人一干就是几十年,因为他已经干了几十年了,他做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在打工,在挣钱。而是在干一个他几十年都喜欢的事。这种对事情的热爱、专注传染给周围的人,使大家都充满对所做事情的热爱。日本式的管理有一个绝招:把一种热爱的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制造业的企业家、经理人正面临挑战和转型:未来制造型企业的主角将是工匠型企业家,而不是商人型企业家。
其次,认清所处的发展阶段,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风霏全球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也是在“工匠精神”下诞生的。
丰田佐吉是丰田创始人,他本人就是一个工匠、一个研究狂人。他研究发明的织布机对现在的纺织行业影响犹在。丰田佐吉的儿子丰田喜一郎是一个“发动机迷”。丰田佐吉的孙子丰田英二是个工作方式的研究狂,他研究如何才能降低库存、降低成本。三代研究狂造就了丰田帝国。“精益管理”就是由丰田英二和厂长大野奈一共同搞出来的。当初丰田上汽车项目的时候,美国的汽车已遥遥领先。怎么超过美国呢?那个时候已经有生产线了,也就是说,大批量生产已经让美国在价格和技术上占尽优
用工匠精神办工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