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本无╲〞与╲〞非有非无.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本无”与“非有非无”
――《不真空论》所破“本无”浅析
何欢欢
内容提要:有关“六家七宗”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的讨论历来争议较大,从现存史料来看,肯定道安主“本无义”或“性空说”、竺法深持“本无异”都是有据可循的。但是僧肇在《不真空论》中所批判的“本无”与却未能在现有文献中找到完全对应的思想,所以并不能断言僧肇驳斥的就是以道安或法深为代表的“本无宗”(“本无异宗”)。根据《不真空论》对“非有非无”的辨析论证以及魏晋时期人们对于般若思想的理解,与其说僧肇批判的是某一人、某一宗,还不如说僧肇破斥的是当时对般若类经中“非有非无”思想的一种普遍性误读。
关键词:不真空论本无(异)宗本无非有非无
作者何欢欢,女,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宗教学专业佛教哲学方向06级直博生。
僧肇(约384-414)的《不真空论》在详尽阐述“非有非无”的中道空观,为后人准确理解般若性空思想树立典范的同时,也为历代佛学研究者设下了一个难解的谜团――《不真空论》中点名批评了当时颇具影响的“心无者”、“即色者”和“本无者”,却没有指出持有这些观点的是哪些人。后来者大多根据所获资料为僧肇批判的这三家学说标定代表人物,并从中发挥颇多,试图以此来丰富资料匮乏而思想活跃的魏晋时期佛教史。其中,“本无者”又是历来争议最大的一家,不仅对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几个“本无者”(“本无宗”、“本无异宗”)难有定论,有关“本无”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更因文献的稀缺而未达共识,对《不真空论》中所批判的“本无者”究竟属谁则更加众说纷纭。本文试图在梳理史料的基础上,对《不真空论》涉及的有关“本无者”进行简单分析。
一、“本无”与“本无宗”
“本无”作为中国本土词汇,在早期译经中对应的是梵文“tathatā”,即后来所译的“如”、“真如”等,表示性空的意思。“本无”一词最早见于汉译《道行般若经》,当时把该经中的《真如品》译为《本无品》。
参考许抗生《僧肇评传》,第7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魏晋时期,般若学虽已广泛流传,但是人们对于般若空观(śūnyatā,空性)的理解却大多停留在“格义”的阶段,也就是用中国本有的词汇和思想来考察佛教中的名相与义理。唐·元康(鼎盛627-649)在《肇论疏》中曾提到:“实相即本无之别名,以本无是深义故,建初言本无、实相等也。”《大正藏》卷48,第18页。
可知,本无、实相、性空等在佛教初传时期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因而研究此时佛学著作中所谓“本无”应该以般若学的基本理论(真如、性空等)来对待,“但本无一义,持者甚广。广义言之,则本无几为般若学之别名。”“本无一义,既几为般若各家所通用。”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全集》(第一卷)第181、183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而不能按照道家、玄学的“以无为本”来理解,当然也不可因此抹煞玄学对般若学的影响。可以说正是在玄学与般若学的交汇中,才产生了异彩纷呈的“六家七宗”。由于学识和篇幅关系,本文不讨论玄学与般若学的关系问题,对此问题可参考罗因博士论文《“空”、“有”与“有”、“无”――玄学与般若学交汇问题之研究》,台湾大学文史丛刊,2003年。
“六家”之说最早由僧叡(约354或357-不详)在《毗摩罗诘提义经疏序》中提出,但没有具体指出六家名称,而且认为其师道安(312或314

本无╲〞与╲〞非有非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buaiwo1318
  • 文件大小85 KB
  • 时间2018-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