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名词解释:
1.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希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3.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的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4.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6.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7.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8. 成熟的概念:成熟是指儿童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9.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是指学生和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是指在公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学校、教育及学生的特点而规定的对学生的限制与要求。
: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它应当是一个客观的过程。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如教育测验,对课程做出量的分析,即量的评价;根据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质的分析、说明和坚定,即质的评价。
: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他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归纳: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