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加强人格教育思考论文
当代中国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强调“育人”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并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终极目标。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处于核心地位,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则集中体现为健康人格教育。在现代社会,健康人格意味着每个人在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知水平、平稳的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业功能。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成长期,可塑性强,是培养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的黄金时期。因此,在中小学校实施健康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开展健康人格教育的工作现状却不容乐观。有资料表明,我国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有日渐增多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从1983至1993年间,%上升到10%;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三万余名中小学生的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还有一项心理测试的结果也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有17%,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不完全合格的。而北京市16所大学对大学生因病休学、辍学情况的统计则表明,自1982年以来,心理障碍和人格偏离等心理疾病已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大学生休学、辍学的主要原因。这些情况说明,加强我国青少年人格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因此,深入探讨中小学校在健康人格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一、应当正确认识学校实施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科学价值
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小学时期对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雏形具有重要的心理学价值。这一时期,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对行为规范的掌握、对生存空间的认知等都对后天健康人格的形成极为重要,这不仅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各种环境、所接触的人群,而且与其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密不可分。而学生的人格社会化过程,则主要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来完成。在现代社会,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对社会与自我的成熟态度、对合作与竞争的恰当地把握都必须在系统化的认知教育基础上才能产生。同时,身处学校的大环境,也必然为学生的认知实践提供许多操演实习的机会。在班级中,实践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在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同学与同学之间,又实践着个人对团体以及对他人的认知。由此,学生便能够逐渐形成社会化的人格特征。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由于现代学校教育所具有的专业优势,所以在健康人格教育中,学校及其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应当认真对待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应试教育在中国,从古到今流行了几千年,其弊害之深、之久是短期内无法消除的。长期以来,由于这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偏颇,应试教育理念始终主导着学校、教师、家长的教育行为,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近年来,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表面上似乎无人反对,但是说的与做的仍有不少差距,实际上收效甚微,进展有限,不少学校仍然还是墨守陈规,固守着应试教育的堡垒,继续坚持以分数论英雄,以考试分数为惟一价值取向,分数价值高于人的价值。按考试分数给学生排名次、给教师“论功行赏”的做法依然相当普遍,有的甚至还将分数张榜公布,广而告之,以至于许多学生从上小学第一天起,不仅要背负沉重的书包,还要背负“分数”这个无形的精神包袱。不少学生因此体质下降,患上了神经衰弱、
学校加强人格教育思考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