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及建议.doc


文档分类: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及建议
小学生年龄小,未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正确的生命观。内心对世界、生命的向往,与社会现实、同学交往等外部影响出现矛盾时,常会迷失方向,导致一系列消极情绪的产生,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出现自杀、校园暴力等漠视生命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不能简单贴上“幼稚、脆弱”的标签,也不能随意归类为“家庭教育缺位、学业压力大”等外部因素。学校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对学生交往、生命认识等生命品质认识进行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和数据。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正处于好孩子的心理定向,以及法律与秩序定向的。这一时期的孩子“不只是遵从个人的期望和社会的要求,而且是忠于这种要求,积极地维护和支持这种要求,并为它辩护,对与这种要求有关的个人和集体也一视同仁”。也就是说,对小学生必须从心理定向与秩序定向这两方面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采取干预措施,开展主题活动,规范行为教育,如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开设网络论坛等,同时也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学生成立互助小组等自主活动。此外,通过品德教学、德育教育等活动,规范学生行为。首先,必须进行好孩子的心理定向,解决“被同学排斥”的问题,教会孩子处理同伴关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如结合品德课“关心你,爱护他”,告诉孩子要学会互帮互爱,和谐相处。其次,必须实施“法律与秩序定向”的德育教育,通过心理疏导、活动教育等,如三年级品德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的教学,让学生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通过教育,以防治为先,惩罚欺凌现象,加强规范引导。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给予他们生活的向往与阳光。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今“00后”的小学生,一方面,很多农村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小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这样的孩子情绪不稳定,表现出冷淡、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城市孩子从小在溺爱中长大,事事争强好胜,盲目追星、攀比。他们都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自闭或暴力。由此可知,孩子最大的心理需求是来自于家庭等外部环境的温暖与爱,而且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对外部环境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外部优良的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美国的桃乐思•诺特博士说:“孩子在批评中长大学会责难,在嘲弄中长大学会胆怯,在鼓舞中长大学会自信,在赞美中长大学会感激。”由此,不管小学生发生什么样的问题,都要始终相信,温暖和爱是良方。在学校和班集体,通过品德教育与德育活动,如通过品德课“我们班里故事多”和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等,给孩子构建温馨和谐的集体。在家庭和社区,通过家、校、社区三方携手,如开展家长学校讲堂、家校沙龙等教育活动,共同将生命教育渗透、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等孩子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孩子营造温暖和爱的环境,让孩子们释放天性,与孩子进行精神的对话。
布莱克在《天真的预言》中写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摊开你的手掌,永恒在刹那收藏。”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是来到凡间的天使。可是,有的天使会迷路。现在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缺乏成长所必需的社会交往,由此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自闭、自卑、懒散、暴力、叛逆、依赖、焦虑、厌学。他们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问题相关,因而需要心理层面的疏导,如若不然,就会引发道德问题

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及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653072647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8-04-1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