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 青霉Penicillium glaucum 金黄色葡萄球菌(us aureus) 酿酒酵母(haromyces cerevisiae)
绪论
巴斯德和科赫的贡献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否认“自然发生学说”;建立“种胚学说”。
科赫的贡献:建立了研究微生物的一系列重要方法,如菌种分离、培养、接种、各种染色方法等;利用平板分离方法首先分离培养出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例如炭疽杆菌(1877)、结核杆菌(1882)、链球菌(1882)和霍乱弧菌(1883)等;科赫于1884年提出了科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划线分离法。
科赫法则(定则):重现问题;分离问题;再感染问题;存在问题。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核心);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
一、概念
荚膜:有明显的外缘和一定的形状,厚约200nm,较紧密地结合与细胞壁外,又称大荚膜或“真”荚膜,通过液体震荡培养或离心便可得到荚膜物质。
鞭毛(flagellum)某些细菌细胞表面着生的一至数十条长丝状、螺旋形的附属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趋向性。
芽孢(spore)
是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因为细菌芽孢的形成都在细胞内,又称内生孢子(endospore)。(只是休眠体,不是繁殖,n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成为营养态细胞;产芽孢细菌的保藏多用其芽孢。芽孢的耐热机制: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许多种类是人和动物的致病菌,有些腐生种类生活在污水、土壤或堆肥中,少数种类可污染实验室的组织培养物。( 支原体菌落特征——“油煎鸡蛋)
衣原体: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能引起沙眼,有始体和原体之分)
羧酶体:又称多角体,是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
知识点相关
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和陆生性强的原核生物,革兰氏染色阳性。
菌丝体分成三类:(1)基内菌丝(营养菌丝,吸收营养)(2)气生菌丝(为产生繁殖体做准备) (3)孢子丝
青霉素的作用位点
肽聚糖的结构特点:1、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形成双糖单位 2、氨基酸侧链(短肽)n 3、肽桥n 功能:形成细胞壁的骨架结构三明治结构
甾醇:原核生物所特的细胞壁组成成分,使细胞壁更坚韧。
第二章
一、概念
锁状联合:形成喙状突起而连合两个细胞的方式不断使双核细胞分裂,从而使菌丝尖端不断向前延伸。
二、知识点相关
1、酵母菌的细胞壁结构:三明治状--------外层为甘露醇,内层为葡萄糖,中间夹着一层蛋白质
2、酵母菌的生活史
生活史(life cycle)——指上代个体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生命周期)。
有3种类型(根据营养体的存在形式):1、营养体以单倍体/双倍体两种形式存在 2营养体只以单倍体形式存在 3、营养体只以双倍体形式存在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5、噬菌斑:噬菌体侵染敏感细胞后,释放出一群子代噬菌体,它们通过琼脂层的扩散又侵染周围的宿主细胞,并引起它们裂解,如此经过多次重复而出现的由无数噬菌体粒子构成的群体。
7、噬菌体效价:指1mL样品中所含具有侵染活性的噬菌体(烈性噬菌体)数量——噬菌斑形成单位。
8、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它可反映每种噬菌体的三个最重要的特性参数——潜伏期、裂解期和裂解量。
11、温和性噬菌体(溶源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其一起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已游离态、整合态和营养态三种形式存在。
12、溶源菌:指在核染色体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并能正
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