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心理学和公共政策与如何使心理学走进群众生活
心理学从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到现在不过100年的时间,对于一门自然科学来说是很短了。然而,在西方心理学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西方的哲学史有多悠久心理学就发展了多长时间。所以在西方,虽然心理学的真正年龄并不大,但是他的体系和理论成果以及实践都有很大的成就。
在国内,心理学史为人所知的时间就更短了。经过十年浩劫,其实我国心理学事业真正的历史不过短短二十多年。可想而知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是不容乐观的。当然我们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不过更多的还是问题与不足。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公共政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公众群体的利益。因此对公共政策的决策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心理学与公共政策结合涉及到心理学能为公共政策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中国心理学发展到现在,依然不能很好的与我国的公共政策政很好的结合到一起,是有诸多原因的。
发展历史短,发展不充分。我国心理学发展史也就几十年的时间,理论还不是很成熟,而且缺乏实践。心理学在我国自身发展的不足,也就严重限制了其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应有的作用。
心理测量本身的缺陷。政策最终要符合公众群体的利益。然而公众群体是有不同层次,不同等级,不同需要的。因此心理调查民众的意愿,最终得到的政策本身就很难满足所有人的利益与需求。再加上决策者不能很好利用心理测量,选取样本的有限性,使得最终的决策得不到民众的接受。进而群众也就不愿接受局限的心理调查。也就为心理与公共政策的结合增加了阻力。
心理学在公共政策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正确的掌握群体的心理因素,如何做出在不同的群体利益面之间得以平衡的公众政策,以满足各个群体的需要,是心理学家和相关部门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而对于如何让心理学更好的走进群众生活,我想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心理学和心理学者本身应该具备的条件与资本。
就心理学理论而言,我们现在阶段基本上都是照搬西方的心理学理论。要与中国的大众群体结合,就应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适合我们自己的理论,西方的理论可以借鉴,但更多的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民素质,我们国民的需要,创建属于我们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对于心理学工作者,我们要明白我们所从事的是世间最伟大的工作——治疗人的心理,呵护人的心灵。所以我们应该具备相当高的素质以及文化知识储备。而要做到这些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以下做起
改革国内现有的心理咨询师以及相关的培训考试。心理咨询,不是简简单单会做几道试题,参加几次培训就可以的。首先心理咨询医生应该有这方面的天赋,或者适合这方面的才能。对心理学感兴趣与做心理咨询是两码事。因此国家在选拔心理咨询师时就因该注意
心理学导论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