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孝
孔子说:“爱戴父母的人不敢对他人憎恶,敬重父母的人不敢对他人侮慢。爱戴与敬重竭尽于奉事父母,而把道德教育施加于百姓,树立典型于四海之内。这大概就是天子的行孝。《甫刑》说:‘天子能行善尽孝,那么民众也都有赖于他的行善了。’”
虞舜终身孺子慕
至圣降世异兆感大虹
湘妃有情啼泪洒斑竹
相传继黄帝、尧帝之后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出生于姚虚(今山西永济县境内),后随父母迁居于沩讷(今永济县首阳山南部)。母亲早逝,父亲续娶并生一子。继母愚蠢而顽固,同父异母的弟弟又傲慢之极,二人常在舜的父亲面前无事生非,挑拨离间。舜的父亲糊涂之极,竟与其二人合谋,意图杀死舜。舜则是一个极尽孝道的人,唯觉父母恩德广大,不但毫无怨意,而且对其二人更加恭敬,其孝名远近传闻。舜所到之处,无人不称敬。
史称舜耕于历山时,天帝鉴于其孝德,派遣天象、群鸟为之耕地、松土,真可谓孝感动天。父亲与继母也为之感化,转虐待为慈爱,尧帝闻之后,深信舜的德行可服民心,可安天下,便将爱女娥皇、女英同嫁于舜,并配以九位男丁助其谋事。经过一番考察后,确认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最佳人选,便将帝位禅让于舜。舜一生尽其孝道,千古称颂。
汉文帝侍疾尝药
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氏生下刘恒后,虽地位尊贵,但仍被刘邦冷落,便把全部心思放在抚育儿子身上。刘恒八岁时被封为代王,封地在代(今河北蔚县)。刘恒别母到代地,经常思念母亲,常写信向母亲请安,并将好吃好穿的东西积攒下来,托人交给母亲享用。后来,薄氏来到代州,被尊为太后。代王刘恒极尽孝道,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侍奉母亲。母慈子孝,声名远扬。
薄氏一病三年,刘恒日夜守候在床前,他给母亲熬好汤药后,每次必先尝过。三年后,太后病愈,他却因操劳过度被累倒了。母亲看着儿子瘦弱的身子,不禁热泪盈眶。
他以仁孝治天下,多次颁布诏令,提倡孝悌,主张敬老。诏令说:“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还命各地官员深入民间,慰问孝子和老人。汉文帝去世时留下遗嘱,反对厚葬,反对以治丧为由骚扰百姓。后人有诗赞曰:
几辈高堂有老亲,
病来方剂贵留神。
文帝侍疾躬尝药,
愧煞不知定省人。
周文王喜忧因亲
迁岐山古公开鸿基
懔胎教丹书呈雀瑞
周文王姓姬名昌,是后稷的后代。殷朝的时候,其先辈被封于邠地,传到古公亶父时,因为受到狄人的侵扰,迁到岐山,跟随他到岐山的百姓像赶集市似的。古公亶父在岐建国,改国号为周。亶父死后,其子季历继位,发扬光大祖先的基业,殷王任命他为西伯侯。季历娶太任为妻,其妻端庄贤静,诚实庄重。太任怀孕的时候,不听淫荡的音乐,不看歪邪的颜色,不说不合礼仪的话,不涉足超出规范的地方,不食味道不正的食物,不坐放置不正的席子。文王降生的时候,出现了赤雀口衔丹书来到院子中这样的祥瑞。文王自幼德行笃厚,待人真挚淳朴。父亲季历曾经对人说:“这个儿子一定能够光大我的载,文王为世子时,每天要朝拜父亲三次。鸡刚叫的时候就起床,来到父亲的寝房门外,问侍者:“今天我父亲的身体安康吗?”侍者回答说:“安康。”文王就高兴。到了正午又去请安,问话像前面一样。到了黄昏时分,又去拜见,仍然像前面一样询问。父亲身体欠安的时候,侍者一定会把详情告诉文王。文王听了,面有忧戚,走路脚步不稳,一定要等到父亲康复,走路的时候脚步才能恢复如常。文
虞舜终身孺子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