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西文化处理
翻译的本质是用一种语言准确完整地表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是翻译的关键。《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着各种译本。本文以较为权威、经典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简单谈谈翻译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中西文化的差异。作为我国的古典文学经典,《红楼梦》已经出现多种英译本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较为经典和权威的译本为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翻译的ADreamofRedMansions及牛津大学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和约翰•闵福德翻译的TheStoryoftheStone。《红楼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民俗、宗教等众多方面。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是翻译的关键。本文以两个翻译本为例,谈谈翻译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亲属称谓的处理
亲属称谓反映了人物之间的血缘或婚姻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一定的民族文化特性。在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习惯中,由于文化母体的差异,亲属称谓语也各不相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重名分,讲人伦”,西方则强调“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因此在称谓系统规则上差异明显。《红楼中》亲属称谓语大量存在,如何在翻译中用非常贴切的英语表达是一件不甚容易的事情。以第三回中的这句为例:“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1]霍译本:Andeverythingabouthersodistingue!Shedoesn’ttakeafterYoursideofthefamily,’SmorelikeJia.[2]杨译本:“Herwholeairissodistinguished!Shedoesn’ttakeafterherfather,son-in-lawofourOldAn-cestress,’tputyououtofhermindandwasforevertalkingorthinkingaboutyou.”[3]这番话是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王熙凤对贾母夸赞黛玉的,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男性为主的家庭文化中,内亲外疏的家庭人物关系。在汉语文化中,孙女就是儿子的女儿,属于嫡亲;外孙女是女儿的女儿,只能算外戚,二者不能等同而视。而在英语语言系统中,应对汉语中这两个完全不同称谓的只有“granddaughter”一个词,要想清楚地表达其中复杂的“嫡亲”与外戚之间的远近亲疏非常不易。比较杨、霍二人的翻译,霍译本旨在表达“嫡亲”这层关系,但并未交代清楚,甚至没有交代贾母与黛玉的关系,导致翻译中歪曲了言者的意愿,也未能表现出王熙凤八面玲珑的性格。由于文化差异,霍克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世态习俗和宗法关系了解不够透彻,以致翻译中歪曲了原意。杨宪益充分领会并传达了王熙凤讨贾母开心的意图,通过黛玉的父亲与贾母关系的角度,将黛玉与贾母之间的关系清楚地交代出来,很好地传达给读者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此外,霍译本将老祖宗译为“Grannie”,在原文和译文中二者所指的信息具有等值关系,但与原文存在着较大的内涵差异。王熙凤称贾母为老祖宗,一方面是为了讨得
文学翻译中西文化处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