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论文
学号:2008114021 电子信息工程刘钧源
〔摘要〕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约瑟夫·—拉的诱导技术变革理论。以波拉特法和日本信息化指数法为基础,参照国家信息化六要素构建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采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对我进行实际测度,结果表明,,对促进农业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测度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它既是一种信息形态,又是农业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的过程描述。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研究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和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
(一)生产力理论
。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
……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这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1](P217-P219)“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将成为对生产具有决定意义的。”[2](P35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P274)的论断。生产力主要是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与生产资料构成的。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使用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就能够增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的科学技术的先导和新的生产力,在把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将发挥出强大的渗透、改造和推动作用。
(二)创新理论
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Joseph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一书中最先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过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指出生产技术始终处于革命性的发展变化。按照“创新理论”,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遥感等信息技术与劳动者和土地结合成新的组合并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农业信息化,这是农业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三)诱导技术变革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和美国学者弗农·拉坦(Vernon )提出了资源禀赋诱导技术变革论,认为,一国农业增长选择怎样的技术进步道路,取决于该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选择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是最有效率的,比如美国;相反,土地资源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选择生物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是最佳
农业信息化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