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与杨柳青年画艺术格调对比
一、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
朱仙镇自唐宋以来一直是中原地区连接江淮流域的最大水陆交通码头,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达,民间手工艺迅速发展,木版年画也得以发展起来。由于地处兵家要地,“靖康之变”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朱仙镇所处的地理区位、社会环境、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年画逐步失去了北宋时期较为精致的官家和市井文化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比较粗犷并带有些许乡土气息。正是在这样的中原环境演变进程中,朱仙镇年画重新确立了它的艺术风格。朱仙镇年画的作者大都是民间艺人,他们的创作不受任何艺术上的条条框框的制约,能够比较直白地表达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希冀五谷丰登、富裕兴旺、平安吉祥等美好的生活,以及扶正驱邪、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单纯、质朴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中原乡土气息。杨柳青地处京津之地,南北交通要道,水陆交通方便,这为杨柳青年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由于北京是当时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年画势必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因此,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宫廷画院技法,以国画工笔重彩的方法,追求细腻工致的效果,形成了“高古俊逸”风格。杨柳青年画之所以倾向于工笔写实风格,也与画店的经济实力有关,画店作坊有着雄厚的资金,可以不惜重金聘请名画师出创作稿样,像当时的“戴连增”和“齐健隆”两家大画店就经常邀请著名画师高桐轩、徐白斋等出画稿。因此,民间有“当行比不了画作坊”之说。一方面是自身向上层文化的靠近,另一方面也是本阶层人员有这样的心理需求。①在长期的历史交融中,本土的原生文化与周围的皇家文化、市井文化、中西文化互相融合,形成了与中原文化不大相同的精雅文化风格。杨柳青年画与早期的朱仙镇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样式、风格、造型等都深受朱仙镇年画的影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杨柳青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已的风格特色,与朱仙镇年画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二、艺术风格的比较
造型
朱仙镇年画在造型上有着很大的主观意象性,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是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提炼,进行适度的夸张,可谓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从人物的造型来说,不拘泥于人体比例结构,以简洁明快的手法,追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动物造型概括简练,富有装饰性,以求和人物的风格协调统一。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特点:
。如在人物造型上特别突出头部形象,一般头的比例为全身的1:3,五官造型之中,又夸大了眉眼的比例,眉角上翘双眼皮,使之生动传神。
。朱仙镇年画常常大刀阔斧,不重细节的表现,如图2中秦琼方正的正浑圆的眼珠、飘逸的胡须,以简练的手法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粗细相间。朱仙镇年画造型的塑造以线条为主,轮廓线往往较粗壮,尤其在衣纹等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使人物形象更为稳重,具图3有中原人豪放、健壮的性格。
其他装饰物线条一般较细,粗细线条错综交叉,形成了一种虚实对比,显得真实自然。钝拙或锐利、浑厚或挺秀的黑色线条极大地增强了年画的版味和装饰意味。相比之下,杨柳青年画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尽善尽美,同时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感包括进去,富有形式美和节奏感。无论是娃娃、仕女、神像,还是戏剧中的英雄和丑角,都能做到这一点。杨柳青年画中的仕女娃娃画造型最具特色,如画美人:“鼻如胆,瓜
朱仙镇与杨柳青年画艺术格调对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