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一、应对高考挑战,体会试卷变化
1、命题思路稳中有变
通过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的变化,为每一位有兴趣研究高考的老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每年考试的试题与答案,而应该在学习高考改革思想的基础上,研究“以能力立意”在试题方面的体现,从而发现试卷中所揭示的信息,对我们在教学和复习备考方面带来的启示。
2、当前复习方法不够科学难以适应新高考
每一次新出现的高考试题,都会向我们的教学提出新的挑战,迫使我们要思考一些问题。目前在教学中脱离高考要求,各年级“各自为战”(未能从整体上进行能力培养)的做法并不少见,复习工作中“投入高、负担重、方法死、效率低”的不科学的备考方法还相当普遍,对新高考的不适应,困扰着不少教师和考生。
3、传统复习备考的不适应表现
关键在于对高考改革的方向把握不准,对命题思路的变化体会不深,对能力考查的要求不甚明确,不去认真研究高考改革的思路,因而在教学和复习方法上仍因袭传统做法,总想“猜题押宝”,希望从知识点上(猜重点难点)获取点什么信息,实际这些已经不适应今天的考试。今天高考考的是会思考、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进复习方法应对挑战
彻底扭转那种只相信“猜考点、背书本、多做题”的“知识立意”的办法。注意学习有关试卷分析及《考试中心》所发表的一些指导性文件的精神。科学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整理加工而不是机械照搬;选择做题而不是题海战术;重视技能而不是只背知识。
二、根据试卷特点,剖析命题思路
1、题型题量基本稳定
题型结构稳定在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方面,基本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题量及赋分比例也基本固定,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考生的备考心态,在考场上不致感到全然陌生,有助于临场的发挥。反映了高考不是每年变新招,让人摸不透,而是在可能范围内增加透明度,不是以考生为“敌”,而是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以能力立意的测试思想体现明显
综合科目测试,考查考生所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重视思维过程,重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即选择、加工、提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进行描述或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盆地、盆地。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平原。
(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下列问题
解题思路提示
运用心理地图进行空间思维想象西路、西北路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然后思考沙尘暴的景观和形成原因,得出地表环境特点。
答案:
(1)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2)准噶尔盆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5)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次。
分析图6中从季节分布特点思考原因
从图7中沙尘暴出现次数发现规律
以近三年的全国文综卷36题为例看能力要求:
全国卷第36题
主要内容
能力要求
备注
2004文综1
华北某地地形区气温降水图
绘图判读、空间思维、推理判断
2004文综2
中亚白风暴问题
综合分析、描述概括、运用原理推导分析
经典试题
2004文综3
云贵高原等高线图
空间定位、空间想象、空间联系、综合分析
2004文综4
美地理事物、知识迁移与综合应用、归纳推理
全国卷第36题
主要内容
能力要求
备注
全国卷第36题
主要内容
能力要求
备注
2004文综1
华北某地地形区气温降水图
绘图判读、空间思维、推理判断
2004文综2
中亚白风暴问题
综合分析、描述概括、运用原理推导分析
经典试题
2004文综3
云贵高原等高线图
空间定位、空间想象、空间联系、综合分析
2004文综4
美地理事物、知识迁移与综合应用、归纳推理
2005文综1
我面图与剖面图
判读剖面图、综合分析、空间想象
根据提供的信息独立编制答案
2005文综2
西亚及其周边地区图与气候直方图
空间定位、气候特征判断、分析表述
2005文
如何正确投资理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