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从现实世界到比特世界
认知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根据空间信息分析以及空间信息可视化的需要,认知应该是知觉、注意、表象、记忆、学习、思维、语言、概念形成、问题求解、情绪、个性差异等有机联系的信息处理过程。
环境映象可以看作是被学习到的稳定的思维概念,它总结了个人对环境的认识、评价和选择能力,对任何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调查研究来说,理解大脑处理使用什么样的信息就显得至关重要。
地图认知模型分为地图编制与设计者的认知模型和地图使用者的认知模型:
制图者的认知模型强调对所表达事物和现象的认知,以及对表达内容的表现形式的认知。制图者认知的目的是指导制图者选取最主要的制图内容与最适合的表现形式,以高效地传输空间信息。
地图使用者的认知是在已有地图的基础上,结合读图者的自身的空间知识与背景,完成对地图对象的认知,从而间接达到认知客观世界的目的。
——符号——概括模型
(Geospatial World)
(Dimensionality World)
(Project World)
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表达,是将系统的各个要素通过适当的筛选,用一定的表现规则描写出来的简明的映象。
数据是对现实世界状况的数字符号记录,信息是经过重新组织的,能揭示现实世界内在机理的并有利于研究工作的数据。
数据建模是指把现实世界的数据组织为有用且能反映真实信息的数据集的过程。根据一定的方案建立的数据逻辑组织方式叫数据模型。
数据建模过程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选择一种数据模型来对现实世界的数据进行组织;然后,选择一种数据结构来表达该数据模型;最后,选择一种适合于记录该数据结构的文件格式。
可见,一种空间数据建模可能有几种可选的数据模型,而每一种数据结构又可能有多种文件格式进行存储。
GIS中最常用的数据组织方式为矢量模型和栅格模型。在矢量模型中,用点、线、面表达世界,在栅格模型中用空间单元或像元来表达世界。
GIS空间数据建模
空间数据建模的基本任务是,针对所研究的空间现象或问题,描述GIS的空间数据组织,设计GIS空间数据库模式,这包括定义空间实体及其相互间关系,确定数据实体或目标及其关系,设计在计算机中的物理组织、存储路径和数据库结构等。
GIS空间数据模型由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三个有机联系的层次所组成。
从现实世界到比特世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