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上课形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就是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老师再教。时间安排是:自学19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讲授10分钟,当堂测验5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感觉流畅,学生在整个课堂的学习中,基本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在处理后教一环节中,时间把握得不够好,10分钟的讲授感觉有点仓促。反思原因主要是解决自学部分第1题,三次试验填表这一环节中,提问和板书时间过长,提问中学生没有答出标准答案或近似标准答案时出现重复提问;板书时间在备课时就有矛盾:板书详细,花时间;板书简单,可能对学生日后做习题有所影响。
从本当堂测验来看,绝大部分同学达到预期目标,个人感觉本节课教学目的已达到。其中本节课本人认为最大的亮点是:
1、通过学生完成自学任务,迫使每个学生动笔,从而动脑,解决了一般授课形式中部分学生人在心不在的问题;
2、老师课堂上讲课时间少,只讲重难点,则有更多的时间对中下生进行即时指导;
3、整节课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多,充分体现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初步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体会到一点益处,但也遇到很多困惑,有待进一步实践摸索与提高,也愿同行一起交流。
篇二:《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自主学习
上课伊始,通过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让学生发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于是,人们怀疑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3-6节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准备好的表格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
试验顺序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不是靠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