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轼的诗今存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写作背景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写下了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鲍国安朗读
絮帽(xù)铜钲(zhēng )
篱笆(lí ba )西崦(yān )
饷春耕(xiǎng )
句读停顿,读通读畅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轻声重音,突出关键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思考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首联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新城道中(王海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