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六下
《养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人们都喜欢赏花,而老舍先生却热衷于养花,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养花》,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养花的乐趣)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
出示:细读课文2—6节,想想作者具体讲述了养花的哪些乐趣?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二、自主学习
1、自己学习,形成自己的观点。
2、整理成简单的提纲笔记。
形式:养花可以,具体表现在,
从中我体会到了作者感情。
三、小组交流
1、个人在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3、组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本组的观点。
四、展示汇报
生1:养花可以增长知识。如:
一来二去,我摸着了养花的一些门道……开花多么有意思呀。
体会到作者热爱生命,把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
作者养花,不是对花“置之不理”,而是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地关心它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花有感情。)作者在照管花的过程中,摸出了一些规律,增长了知识,从中得到了乐趣。
生2:养花有益身心。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胜于吃药。体会到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师:养花锻炼了身体,消除了疲劳。在辛苦中了解了劳动的意义,得到了乐趣。
生3:养花可以获得真理。作者虽然在养花中常常热汗直流,。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式(反问句)谁能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就是真理!)
“这就是真理!”说得多好。这句话肯定了劳动的意义,肯定了作者养花的乐趣。由此看出作者是一个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人。
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劳动创造了美;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师:对,劳动创造出乐趣,劳动创造了整个人类,劳动创造了美。这些都是作者在养花中感受到的。
生4:养花使作者和别人分享快乐。约朋友来赏花,给别人赠花,都使作者感到十分快乐。
是啊,这就是所谓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5:养花给作者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花好作者就喜,花不好作者就忧。菊秧被砸死后,作者“全家都几天没笑容”。
师:生活中充满着酸甜苦辣,养花让作者开心,养花也使作者忧伤,作者的生活和情感因而多姿多彩。
师:在老舍先生眼里,
养花(可以增长知识),
养花(有益身心),
养花(可以获得真理),
养花( 能与别人分享快乐),
养花(能给生活增添色彩)
养花的乐趣,归结起来就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全班齐读——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出示课件:有喜有忧……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请同学们齐读。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我们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所以这不只是养花的乐趣,这也是生活的乐趣,齐读。
在学习中,我们付出了劳动,我们也收获了知识,这不只是生活的乐趣,这更是学习的乐趣。齐读。
生读:有喜有忧……这就是生学习的乐趣。
6、作者从养花中得到这些乐趣。正说明作者爱劳动、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再读最后一段。
7、分析课文结构
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和2-6段有什么关系?与第一段又有什么关系?
五、总结全文。
作者对花充满了爱意,用具体事例把爱的情感流露于字里行间,
所写的都是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真实、亲切,这种写作手法
值得我们学习。
六、课堂检测
1、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完成我的视角。
七、布置作业
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写一篇短文,要写出这种花草的特点和
为什么喜欢它。如果你养过花,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
《西风胡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辅导学生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掌握12个词语;
5、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难点: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三、课前准备:
1、阅读课后“指南针”,在“指南针”指导下进行质疑;
备用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