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强盛不衰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明古国。然而,在众多文明之中,惟有中华文明能够绵延数千年不断,并长期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不能不被称为一大文化奇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 ]
促成这一奇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所处的特殊地理条件为中国人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生存环境。在中国的北方是人迹罕至的沙漠荒原,西部、西南部是不可逾越的崇山峻岭,东部、东南部是浩瀚的大海。这样的地理环境就像一个巨大的摇篮,保护着中华文明绝少受到异域文明的干扰和威胁直到近代科学诞生以前,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提供了客观的有利条件。
其次,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和同化力。古代中国被周围各族视为“礼仪之邦”、“天朝上国”,一直是邻国所学习的榜样,诸如日本、朝鲜等国受中华文明影响之深自是毋须言表。虽然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多次北方游牧民族武力入侵中原的现象,但从文化的角度上看,我们却发现其实最终反是“征服者被征服”。因为无论是南夷北狄交侵、五胡乱华、还是蒙古大军南下、满州女真入关,最后都以这些民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中原农耕文化,在文化上被同化而告终结。
再次,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融摄力。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会周边匈奴、鲜卑、契丹、突厥等民族的文化,将其统摄、融合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其中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不仅未能改变中国故有的理论形态和文明走向,反而被中国文明所吸收、改造,变为中国式佛教,融入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更是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融合力,才使中国文化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生生不息。
最后,中华文化的自豪感直接造成了中华民族群体的向心力与归属感。在西周时期,中华先民便产生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文化心理特制上的自我确认观念。苏武牧羊、文天祥
“不指南方死不休”、土尔扈特回归……无不是中国文化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的证明。这种凝聚力,是中国文化强劲生命力的源泉和保证。当然,也不可否认,这种自豪感也导致了中国文化中自负自大、封闭保守的倾向。
二、人道重于天道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 ]
早在春秋时期,子产就说过:“天道远,人道迩。”虽然从文化渊源上看,道家重天道;儒家重人道,但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还是以人为中心的。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以造就君子人格、大同世界为己任,即使讲“天人合一”也是把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原则赋予天道,然后讲“天意难违”、“奉天承运”,完全把天道当作论证人道,说明人道的手段和工具。其理论的伦理道德特征充斥于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德、文以载道,以个人的道德完成与人际关系的普遍圆满为最高最后的追求,所表现出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以至于唐代类书《文艺类聚》中所录四十六个“部”中,以自然为主题的只有天、地、山、水、木、兽、鸟等十六部,其余都是关于人和人的创造物的内容。与西方百科全书贯穿始终“以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哲学观点相比,中国文化对天道自然可谓漠然置之。
中国文化中的这种人道重于天道的倾向与以儒家伦理学说为主体的理论
中国文化的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