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的防治方法
贵州省毕节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李虹
松毛虫又名毛虫、火毛虫,古称松蚕,是松树林的天敌,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松毛虫属全世界已知的有28种,其中发生面积大,经常成灾的有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6种,尤以马尾松毛虫危害最严重。主要危害马尾松、黑松、黄山松、湿地松等。
松毛虫成虫为大、中型蛾子。雄蛾触角近乎羽状,雌蛾呈短栉状。口须向前伸过颜面,覆有鳞片和毛。雄蛾腹部细狭,末端尖;雌蛾腹部肥胖,末端圆;中后足胫节有或长或短的端距。前翅较狭长,翅顶稍圆;前缘过中点后逐渐弯曲;外缘相当弯曲。后翅宽;前缘比较直。前翅4、5脉共同出自中室底角;6、7脉同柄;8脉出自中室上角;9、10脉同柄,但柄短。后翅4、5脉有短的同柄,出自中室底角;8脉和7脉在接近翅基部点上吻合或二者间有一非常短的横脉形成一个小基室,基室上往往有小而短的附脉。
松毛虫的发生的规律,松毛虫每年发生的世代,因种类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落叶松毛虫在东北2年或1年完成 1代,在新疆阿尔泰林区完成1代跨3个年头,幼虫越冬 2次,幼虫期长达22个月。赤松毛虫、高山松毛虫一年 1代。德昌松毛虫一年1~2代。云南松毛虫在高海拔地区一年1代,低海拔地区一年2代。侧柏松毛虫一年2代。油松毛虫在东北一年 1代,在北京一年1~2代,在四川一年2~3代。思茅松毛虫一年1~3代。
文山松毛虫一年2代。马尾松毛虫在黄、淮流域一年2代,在长江流域一年 2~3代,在广东、广西南部一年4代。分布越向南方,世代越多。在同一地区,每年发生世代数虽较固定,但每年产生1~2代、 2~3代、 3~4代的百分比却不尽同。这主要与温度、光照、松树生长状况及受害程度有关。世代分化一般在幼虫由4龄进入5龄时表现出来。不同种类的松毛虫,不论世代多少,生活习性大致近似。雌蛾多产卵于松针上, 成块状,每一雌蛾产卵200~800粒,一般300~500粒,云南松毛虫最高产卵量高达1700多粒。幼虫在上午 6~9时孵化,初孵幼虫在3龄前比较集中,有吐丝下垂习性,借风力传播,3龄以后分散活动,幼虫期共有6~9龄,以3~5龄幼虫越冬。长江以南除高海拔地区的思茅松毛虫下树越冬外,一般均以幼林松针丛为越冬场所。大树则有部分在大树树干皮层中越冬。在黄河、淮河流域,赤松毛虫、马尾松毛虫大部分在树干皮层,一部分在树冠针叶丛中越冬。华北地区的油松毛虫以树皮下或地面石块下为越冬场所,东北的落叶松毛虫在地被物以下越冬。幼虫以最后一个龄期取食量最大,占整个幼虫总食量的70~80%。老熟幼虫在树枝上、针叶丛中或地被灌木上结茧化蛹,老熟幼虫体上及茧上均有毒毛。成虫多在傍晚羽化,交尾、产卵均在夜间进行,趋向生长好的松林产卵。成虫飞迁是扩散的主要方式,飞迁的距离与地形地势、松林分布、受害程度、光源有关。
松毛虫根据不同发生的情况,可划分为不同的区,而在不同的区可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发生区一般可划分为常灾区、偶灾区、无灾区。常灾区多分布于大面积纯林地带。
马尾松毛虫成灾,多在海拔 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云南松毛虫、德昌松毛虫则猖獗发生于 500~1000米的山区。文山松毛虫的成灾区可高达1200米。落叶松毛虫灾害幅度较广,在天然林区,成灾区高度可达2000米。在自然生态环境下,几种主要松毛虫都具有周期性猖獗
松毛虫的防治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