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国学的一点感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信这句话大多数的人们一定很熟悉吧!它出自《国学经典》第一页上的话!《国学经典》里有许多我喜欢的古诗词。我能体会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能体会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能体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峥峥傲骨;能体会到“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洁身自好;能体会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心;更能体会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独寂寞…
在我小时候,长辈们常常教导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话语,那些话承载着家族荣誉的训诫,在不知不觉之中鞭策着我成长,影响着我的一生。我小小的心里时常向那些古代人物提问:为什么你们会那么聪明?为什么你们说话总是之乎者也......?我迫切地想从书中找到答案。
《大学》就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古代典籍名篇之一。
中国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非常重视《大学》,称之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治,治教休明。于是河南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
《大学》这本书,告诉我们应该有道德精神;君要仁,要有仁爱之心;而臣相对应的是敬,尊重和严肃;父的品德要求是慈,要有慈爱之心;而儿子对应的是孝,对父母孝顺;民众彼此要讲求信,做到彼此诚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盛德至善的境界,使整个社会各得其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悠久的,丰富的,它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究,去思考,去发扬。在被“洋流”冲击下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同龄人,或者年轻人,热衷于外国的文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迂腐、呆板,殊不知,中的传统文化正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虽然古人的之乎者也真是有时让我难以捉摸,但我是真的很佩服古人的聪明和善良,他们身上有许多优良品质值得我用一辈子去学习。了不得的还有他们能用短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就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我们,更应该多多的去充实自己的“传统文化仓库”,多多的去发扬先人们的思想,而不是选择遗忘。
国学6509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