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
基本背景
一、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二、确定群测群防监测点(区)
三、建立防灾责任制
四、选定群众监测员
五、编制预案发放“两卡”
六、实施监测临灾避险
七、建立档案和信息系统
主要内容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起源: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八仙镇,开创先河
群众自发组织、落实监测人和责任人、制定具体的预警方式
★雏形:江西省 1998年
全省范围开展宣传和培训。对已调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区插上小彩旗,以示警告。
★推进:1999年
开展县(市)调查以来,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探索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与运行模式。
★试点:江西宜丰县 2000年
以县(市)调查区划成果为基础,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试点示范。
基本背景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标准:2001年
制定发布《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在开展调查的县(市)建立群测群防体系。
★预警:2003年
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基础,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并与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密切结合。
★“十有县”建设:2009年
以“十有县”建设为重点,推进县级群测群防工作落实。
★“五到位”: 2010年
以“五到位”建设为重点,推进乡级群测群防工作落实。
基本背景
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部署图
基本背景
第一阶段:700个县,,调查面积208万平方公里,
第二阶段:940个县,,调查面积442万平方公里,
基本背景
2001—2009年,全区共进行54个旗(县、区)的调查工作,累计调查面积489804km2,调查乡镇540个,调查行政村8220个,调查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2346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鉴于国情,全部治理和搬迁避让不现实,依靠当地政府和群众,自我监测,及时发出险情信息并组织人员临时撤离,是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途径。
国情的需要
法律的要求
基本背景
全国滑坡崩塌泥石流隐患点分布图
基本背景
阴山山地、鄂尔多斯高原、大兴安岭山地是地质灾害点的主要分布区
全国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图
高易发区
128×104km2,占13%;黄土高原、渝中鄂西黔北、川西南滇西
中易发区
214×104km2,占22%;东南沿海低山丘陵、湘赣粤桂山地丘陵、东北东部山地、山东低山丘陵、伊犁河谷
基本背景
基本背景
×104km2,大兴安岭山地南段中低山区、鄂尔多斯高原低山丘陵区、阴山山地西段低中山区、阴山山地东段低中山区
×104km2,大兴安岭山地东麓低山丘陵北段、西辽河平原黄土台地、阴山山地西段低中山、阴山山地北部低山丘陵东段、阿拉善高原中山区、河套平原黄河沿岸、鄂尔多斯高原波状高平原东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