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讲学稿”教学模式的体会
大石中学化学科组潘伟全
本学期学校领导英明果断,为提升学校整体形象,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初三级全面推广东庐教学经验,实施“讲学稿”。一学期过去了,就“讲学稿”的实施谈一些体会:
一、“讲学稿”的实施转变了教育的观念。
“讲学稿”打破了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传授,是以“教”为中心,“学”应围绕着“教”转的观念。“讲学稿”使“教”围绕着“学”转,以“学”定“教”,实现了教与学的合一。“讲学稿”实现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优化了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二、“讲学稿”激活了教研的氛围。
“讲学稿”激活了日常教研,把办公室变成研究室,使校本教研日常化、真切化、生活化。改变了教师工作状态,引领教师走向研究之路。实现了教学、教研一体化,它摒弃了传统备课的形式主义,追求的是实际效果。它将“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实现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有机的统一。备课既体现了合作研究、博采众长,把教师静态的个人行动转化成了动态的合作研讨,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 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熟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促进了中老年教师的进一步创造。“讲学稿”促进了教师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使备课这一日常的教学业务工作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教研、备课、上课,不再互相游离,而是逐步达到了和谐统一,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三“讲学稿”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运用“讲学稿”,把学生的“不待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学生在“讲学稿”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想——分析研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关键是学生动了起来,教师的教学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讲学稿”使得学生科学的学习策略初步形成。随着教师的不断引导,“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运用”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原则。 “讲学稿”减少了作业量,所有的作业都体现在“讲学稿”上。
四、“讲学稿”的撰写与使用原则
1、“讲学稿”的主要作用是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或设置台阶,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教师要在课堂上更多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解决的让学生解决,实在没有办法老师再参与。“讲学稿”要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全过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
2、“讲学稿”不能简单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应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的常规要求是: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等。
3、用“讲学稿”进行教学时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教师用“讲学稿”进行教学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备课中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优选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二是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教师必须在“讲学稿”的辅助下,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三是教学时的“导演”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讲学稿”,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减少语言密度,精讲教学重点,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东庐中学 用“讲学稿”八年成名,我们仅实践一个学期,在实施过程中肯定存在许多不足。“讲学稿”的设计有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当前存在的不足和要改进的方面:一、教师要继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相关的教育理论不够。下面是教育部副部长张民生对改变课堂进行了如下的论述:
(1)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满堂讲得很精彩,那是教师在唱戏,当然,或许是一场好戏。但是,没有了互动,就不能成为一堂好课。
(2)课堂不只是训练学生的营地,而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场所。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书院,而是学生合作探究的场所。
目前还有一部分教师穿新鞋走旧路,习惯了“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讲学稿”,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和记。学生缺少提前预习的习惯、上课时未能积极参与,学习被动。由此导致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
二、对学生缺乏学法的指导。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较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坚持性,自信心及勤奋
地震逃生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