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膜系介绍
根据其作用可以将光学薄膜的类型简单的分为:
1、减反射膜或者叫增透膜
2、分束膜
3、反射膜
4、滤光片
5、其他特殊应用的薄膜
一. 减反射膜(增透膜)
在众多的光学系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镜片上能降低反射的镀膜。在很多应用领域中,增透膜是不可缺少的,否则,无法达到应用的要求。就拿一个由18块透镜组成的35mm的自动变焦的照相机来说,假定每个玻璃和空气的界面有4%的反射,没有增透的镜头光透过率为23%,镀有一层膜(%)%,镀多层膜(%)%。
大功率激光系统要求某些元件有极低的表面反射,以避免敏感元件受到不需要的反射光的破坏。此外,宽带增透膜可以提高象质量、色平衡和作用距离,而使系统的全部性能增强。
当光线从折射率为n0的介质射入折射率为n1的另一介质时,在两介质的分界面上就会产生光的反射, 如果介质没有吸收,分界面是一光学表面,光线又是垂直入射,则反射率R为:
例,,%,折射率较高的火石玻璃表面的反射更为显著。
这种表面反射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
①光能量损失,使像的亮度降低;
②表面反射光经过多次反射或漫射,有一部分成为杂散光,最后也达到像平面,使像的衬度降低,分辨率下降,从而影响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减反射膜,又称增透膜,它的主要功能是减少或消除透镜、棱镜、平面镜等光学表面的反射光,从而增加这些元件的透光量,减少或消除系统的杂散光。
最简单的增透膜是单层膜,它是镀在光学零件光学表面上的一层折射率较低的介于空气折射率和光学元件折射率之间的薄膜。以使某些颜色的单色光在表面上的反射干涉相消,增加透射。使用最普遍的介质膜材料为氟化镁,。
减反射膜可由简单的单层膜至二十层以上的多层膜系构成,单层膜能使某一波长的反射率实际为零,多层膜则在某一波段具有实际为零的反射率。
减反射膜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薄膜干涉原理
入射光在介质膜两表面反射后得两束相干光,选择折射率适当的介质膜材料,可使两束相干光的振幅
接近相等,再控制薄膜厚度,使两相干光的光程差满足干涉极小条件,此时反射光能量将完全消除或大大
减弱。适当条件下可完全没有反射光或只有很弱的反射光。
单层减反射膜
为了减少表面反射率,就在玻璃表面上镀上一层低折射率的薄膜。
理想的单层增透膜的条件是,膜层的光学厚度为四分之一波长,其折射率为入射介质和基片折射率乘积的平方根。
在可见区,。,(氟化镁)。这虽然不很理想,但也得到了相当的改进。
最低反射率:
单层减反射膜只能对某个波长和它附近的较窄波段内的光波起增透作用。
为了在较宽的光谱范围达到更有效的增透效果,常采用双层、三层甚至更多层数的减反射膜。
双层减反射膜
从上面晶体镀MgF2增透膜的例中可以看到,为了达到全增透的效果,n0=n12 /n2,(n1=,n2=)。
怎么办?
,而后再镀MgF2单层膜,就能达到全增透的要求。
常见的多层膜系统是玻璃—高折射率材料—低折射率材料—空气,简称G︱HL︱A系统。H层通常用二氧化锆( n=)、二氧化钛(n=)和硫化锌(n=) 等;L层一般用氟化镁(n=)等。
1、双层λ0/4膜堆
对于单层氟化镁膜来说,冕牌玻璃的折射率是太低了。为此,我们可以在玻璃基片上先镀一层λ0/4厚的、折射率为n2的薄膜,这时对于波长λ0来说,薄膜和基片组合的系统可以用一折射率为Y= n22 /n3的假想基片来等价。
显然,当n2>n3时,有Y>n3,也就是说,在玻璃基片上先镀一层高折射率的λ0/4厚的膜层后,基片的折射率从n3提高到n22/n3,然后再镀上λ0/4厚的氟化镁膜就能起到更好的增透效果。构成λ0/4—λ0/4型增透膜。
但对于偏离λ0的波长,表面反射增加,反射率曲线呈V字形,所以也有把这种λ0/4-λ0/4双层增透膜称为V形膜的。
在限定两层膜的厚度都是λ0/4的前提下,欲使波长λ0的反射光减至零,它们的折射率应满足如下关系:
,则内层膜的折射率n2取决于基片材料n3。见公式(2)。
上面讨论的λ0/4-λ0/4 结构的V形膜只能在较窄的光谱范围内有效地减反射,因此仅适宜于工作波段窄的系统中应用。
2、λ0/2-λ0/4膜堆 G︱2HL︱A
分布式能源(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