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
模式探讨
讲解人:刘勇求
广东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
讲解内容
自动化专业的知识结构及体系
二
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三
我校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
四
四、自动控制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畴
五
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
自动化顾名思义,就是自动化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建设和航空、航天等方面的应用。自动化技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已在工农业生产和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各行各业和各的一个重要标志,自动化专业就是要学习自动化技术,并把它应用到实际的系统中去。
什么叫自动化?
一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我国的自动化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人才培养的规格模式的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形成期”、“转型期”和“改革期”三个时期。
1. 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程:
(1)形成期(1952-1966)
1952年我国设立“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这是因为,当时苏联援助我国兴建156个大型工业企业,急需电气自动化方面的技术人才。1956年建立“自动控制专业”。1966年全国有近40所高等工科院校设置有自动化类本科专业。在自动化专业建立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管是培养模式还是课程设置等均参考苏联的相关模式和课程设置。专业方向明显比较窄。
总体而言,这个时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培养了大批自动化专业人才,对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转型期(1978-1995)
随着1978年恢复高考,自动化学科专业首先在一批工科类大学恢复招生和培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借鉴和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我国自动化类专业的课程和教学体系进行了较大改革。
到1993年,对“工业自动化”与“自动控制”专业的“强弱电并重,软硬兼顾,控制理论和实际系统相结合,面向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和其他对象控制”的共同特点与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工业自动化”偏重强电、偏重应用,而“自动控制专业”偏重弱电、偏重理论的专业特点与分工格局也基本确定。
(3)改革期(1996年至今)
自动化学科发展异常迅速,特别是近十年来,自动化技术出现了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自动化技术正在转入控制工程技术、信息工程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的综合集成模式,并和计算机、数据库、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也随着市场的需要及分配制度的改革而发生较大变化。培养目标提出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注重创新精神等理念。多规格、多模式、宽口径、复合型的培养目标要求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培养类型看,已形成了研究主导型、工程研究应用型、应用技术型等几种类型。
: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有着如下的三个特点:
(1)自动化专业随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走跨行业和泛行业的专业发展之路。
王宏建《艺术概论》考研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