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启示.doc浅析对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启示
摘要: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社会审计中介目前已成为市场经济监督的重要力量,但是审计失败的案例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防范审计风险和控制审计风险,如何在提高审计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审计风险,也就成了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关注和重视的难点问题。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控制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7年最新公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就是经过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审计的财务报表,没有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公允的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也就是被审计单位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而没有被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觉察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的审计风险,即每个具体审计项目上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指在某个具体审计项目上,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未能识别出财务报表的重大差错,而对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导致的审计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即执行具体审计项目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风险,它包括了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执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审计风险而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损失,也包括被审计单位和审计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只有高度重视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也才能应对审计风险,并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二、风险导向型审计的特点及运用
(1)风险导向型审计的特点
风险导向型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种思路,它有别于传统审计理念,它着眼于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并将它贯穿于审计全过程,根据识别出的审计风险随时修改审计计划,其根本目的是将审计风险降低至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可接受的合理水平之内,或者说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识别出高风险的审计领域从而进行重点审计。
(2)风险导向型审计的运用
1、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对风险识别的要求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准则中第十四条也提出要从六个方面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从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要求不难看出,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较,审计范围及审计内容更加广泛,不仅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具体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管理层意图、内部控制制度等内部信息,还要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经营环境、法律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等外部信息,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各方面风险因素的考虑得较为全面,目的是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以便于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予以应对。
2、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
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项目中面对的主要困难是,第一要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第二由于受到审计收费的限制,审计项目中不可能投入大量审计资源,导致一些审计工作根本不可能按照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全面执行审计程序完成审计任务,因此,为了合理配置、节约审计资源,确保被审计单位可能的错报能在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范围内,在接受审计项目时就应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各项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识别出存在的
浅析对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