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一项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建设的灿烂明珠。同时,都江堰这一带风景优美,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一处十分理想的游览胜地。都江堰处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这项工程建成以前,岷江水一出山口,流速骤减,易淤易决,常泛滥成灾。距今约2200年的战国时代,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称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人民受益不浅。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
尤其是近40年来的大力扩建军与渠系改造,使其灌溉面积由不到300万亩发展到100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灌区。形成了集灌溉、防洪、城市供水、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灌区格局。都江堰科学的原理,精密的设计、巧妙的技术、宏伟的营构,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思想精髓。
左上:鱼嘴堰
右上:飞沙堰
左下:宝瓶口
宝瓶口是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人工凿开的一个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形似瓶口且功能奇而名。其右边的山丘为离堆。瓶口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则”(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通过干渠经仰天窝节制闸,把江水一分为二。再经蒲柏、走江闸二分为四,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倾斜,一分再分,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的近一千余万亩农田。
鱼嘴堰设在岷江出山后的一段弯道上,把江流划然中分为内外两支。外江(处于河床弯道凸岸)为岷江自然走水河道,内江(处凹岸)水进入成都平原。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飞沙堰处金刚堤下段有一低平的地段,是内江的泄洪道。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挟着大量泥沙,石块从山中疾驰而来,如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则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功之妙。
《都江堰》上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