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on”和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对比分析
余云峰马书红
(湖北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0;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 英、汉语中表达方所的介词和方位词是体现两种语言对空间识解异同的最典型代表。本文从空间识解的角度分析英语介词“on”和汉语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并比较和归纳了它们之间的空间语义对应和不对应的义项。
关键词:空间识解;“on”;“上”;空间语义;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7-0102-04
人类在生理、心理特征及赖以生存的客观外在环境方面的共性与个性决定了各语言社团在空间认知上存在着异同。因此,研究语言符号的空间语义可以揭示语言与认知及客观空间结构与认识心理概念之间的动态关系(文旭,匡芳涛,2004:81)。英、汉两种语言对空间识解的异同主要体现在表达空间位置的方所介词和方位词上。本研究旨在从空间识解的角度比较英语介词“on”和汉语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空间场景的识解异同。
一、空间识解与语义要素
语义是认知现象,是人脑概念化过程中的产物,人类通过自己的感官认知周围的客观世界,形成基本的意象图式,然后用这些基本意象图式来组织较为抽象的思维,形成语义概念。
1、空间识解
在人类的空间识解当中,空间概念被视为基本的概念结构(Lakoff,1987:417)。Levin son(1997:31)认为,空间认知存在绝对坐标体系、相对坐标体系和内在坐标体系三个视角。其中,自我中心是空间识解的一个基点。人们在空间认知过程中,首先寻找参照点,确定物体方位,然后识解客观世界的各种方向,诸如:上下、前后、周边、里外等。自我所处的位置加上一定距离的参照点构成了空间认知的原始模式,而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最终转化为观点(viewpoint)。
Talmy(1975, 1983, 2000)和Levinson(1996, 2003)等学者根据心理学的格式塔概念提出:空间场景中目标物为图形(Figure),参照物为背景(Ground)。人们往往以背景为参照点来确定目标物的位置或方向,例如:
(1) The book (F) is on the desk (G).
句(1)中,the book是图形(F),the desk是背景(G)。背景——the desk用来标识图形——the book的空间位置。人们对物体的几何特征的表达往往有所取舍, 其特点是, 物体的某一部分及其特征被保留和突出, 而另一些部分及其特征被淡化甚至舍弃。在空间场景识解中,人们保留和凸显的往往是参照物的一些具体的几何特征, 而图形(目标物)的几何特征被忽略,或者被抽象为几何中的点(0维)(武和平,魏行,2007:2)。我们可以借鉴Qu ir k等人(1985:674)对空间维度(dimension)的多样性的描述将背景(参照物)的维度(dim ension)等级分为0度(0-dim)、1度(1-dim)、2度(2-dim)和3(3-dim)度空间范畴。
国外学者对于空间场景中图形(F)与背景(G)的动态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这几个角度来探讨的:(1)几何和拓扑空间关系(t,1975; Miller &
马书红论文介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