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理念文化设计
(修改稿)
矾山镇砖桥小学
2012年9月
前言
学校文化之于一所学校的意义,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富有魅力的学校文化会衍生出一股强大的文化力,它无时不在,润物无声,能使学校的品质卓然,绽放个性神采。
砖桥小学始建于1937年9月,校址位于砖桥街道王氏祠堂,占地500平方米,初名“庐江县砖桥小学”,是一所公立学校,开设一---- 三年级3个班,有五、六十名学生,后逐渐发展至一----- 六年级6个班,200多名学生。1950年迁至隔壁的柳氏祠堂。其时教学正规,学风浓郁,声名鹤起,方圆一、二十里的学生都来此就读。历任校长为朱子端(1937-----?)、曾普伦(1950----1953)、李觉民(1954----1955)、柳卜如(1956)、王家爱(1957)、徐龙璋(1958----1959)。
1959年春季因兴修砖桥大水库,学校迁址至刘屯刘氏祠堂,与刘屯小学合并,校名仍为砖桥小学,同时在砖桥村的吕洼组设立教学点。此时,在校学生仍有200多人,校长分别是蔡继民(1960----1961)、邢周培(1962)。
1963年,砖桥小学与刘屯小学分离,迁址罗氏祠堂,设一----三年级3个班,隶属于巴滩小学,时任校长为张永寿。1967年因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校长夏所柱担任。
1969年,由人民公社安排,砖桥大队决定在万冲大树根兴建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学。全体村民群策群力,挖土制砖,挑石垒墙,拆运罗氏祠堂木料,1971年一所四合院式崭新学校迎来了(一 ----- 五年级)200多名学生,1976 ---- 1978年又增设了初中班,在历任校长刘德宇(1968 ---- 1970,1975 ---- 1978)、徐詠霞(1971 ---- 1972)、黄奇(1973 ----- 1974)、刘世民(1979)、徐光应(1980)等的艰苦努力下,教学条件得到大力改善,教风纯正,学风浓厚,教学秩序井然有条,各项活动丰富多彩,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材,全体师生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各级政府及社会的广泛赞誉。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学生数的增长(1989 ----- 2004年均在300人左右),原有校舍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时任校长杨定国(1990)积极与村、乡联系,在原校舍的东面兴建了一幢十间平房,1993年在校长王锦程(1991 ---- 1994)的主持下,又翻建了一幢11间的教室,同时着力平整校园,栽花种草,实现学校的净化、美化、香化。
1996年,我县教育迎来了崭新的一页,乘着“两基”达标的强劲东风,在乡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在广大的学子的倾心相助下,校长王和平带领全体教师在原校舍的后面兴建了一幢10间标准化教室,修建了350米围墙。洪家龙先生捐资一万余元兴建了学校大门楼;饶春和、饶亮和二兄弟捐助了一万多元的办公设备和五千余元的图书资料;罗宝国先生捐助了五千元的课桌凳。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师生精神为之振奋。学校于1997年6月1日召开了盛大的庆典答谢会——鲜花朵朵承载着深情厚意,歌声阵阵赞颂着盛世年华。
为了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在王和平校长的主持下,在以罗龙和先生、刘玉年先生和蔡小丽女士为代表的另一批学子的支持下,于2005年又改造了一处D级危房,兴建了一幢504平方米的教学楼,配置了图书室、实验室、多功能教室、远程教育活动室,刘福喜先生还向学校捐助了一台电脑,让农村小学登上了网络的舞台。
多年来学校坚持贯彻以德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为先导、以安全为第一的办学宗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1996年至今,每学期在乡镇期末综合考评中均位列前三名,2007年还被评为庐江县教育先进单位。各位教师认真工作,积极进取,关爱学生,热爱集体,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岗位上,为每个学生的和谐成长倾注着自己的满腔热忱,培养着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教师队伍大专以上达50%,教师撰写的案例、论文在省、市、县比赛中频繁获奖,指导学生的文艺、书画、体育等在乡镇评比中也屡取佳绩。
砖桥小学有着光荣的历史、优良的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校园环境、上乘的办学条件、焕发的精神风貌,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阳光普照,师生心田春意暖;甘雨滋润,枝头桃李蓓蕾红。回顾往昔峥嵘岁月,展望未来美好前景,砖桥小学将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在不断超越自我中追求发展,追求卓越!
学校理念文化设计
核心文化:敦品积学笃志允能
学校精神:和衷共济
发展理念:科学预筹勇于实践敢于超越。
办学理念: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管理理念:激人奋进助人成功
用人理念:尊重信任知人善任
服务理念: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
学校理念文化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