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送审稿)
提要
城市发展目标:建设经济强市,提高城市竞争力,打造湘西北地区首位城市。
未来常德市的城市性质:“湖南省域次中心城市,经济强市和宜居的文化名城。”
城市职能:湖南省域次中心城市职能,湘鄂门户城市职能,市域行政中心职能,以烟草、食品加工、纺织、造纸、电力、机械等为主的制造业基地职能,现代信息及物流中心职能,金融及贸易服务职能,会展商务旅游服务职能。
生态策略
保护沅江、穿紫河、柳叶湖、渐河等城市水系,保护德山、太阳山、河洑山等生态林地,建立城市生态安全体系。
产业发展策略
常德产业发展总体方向:逐步走向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做大做强烟草、食品加工、纸、医药、机械加工等支柱产业,把常德建成现代制造之城;同时培育铝业、化工、机械等重工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休闲、物流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坚持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紧密结合、增加总量与调整优化结构紧密结合,加快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现有企业和产品向高附加值、集约化和高加工度方向演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工业素质。
产业空间发展策略:培育由两横一纵三个产业带组成的“工”字形空间产业结构,北部为重工业产业带,以机械制造、化工、电力、建材为主;南部为生态产业带,以高效农业、食品加工、旅游业、纺织、医药等为主的产业带;中部产业带为制造业产业带,以商品农业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制品、造纸、烟草、装备机械以为主的产业带。在各产业带尽可能形成并延长产业链。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中心城区以沅水为自然分割,江南城区用地相对局促且与江北城区交通联系相对薄弱,北部地区发展空间较为理想,因此,中心城区的城市发展重点在江北地区,城市用地发展向东和西北两翼扩展。
中心城区采取渐进式总体向东西两翼发展模式,构筑“廊道式紧凑型的多中心空间”结构——顺主导风向,结合沅江分别沿六条水系建设四条生态走廊。最终由六条大小水系自然分割形成九个城市组团,构成特大城市的空间格局。
江北城区发展时序
第一步向西、向东发展至河洑和二广高速连线附近。第二步跨越铁路沿S306两侧适度发展。
近期在整理建成区存量土地的同时,疏解更新老城区,使主城区各项建设更加有序。在需要投入新的建设用地时,首先建设河洑片区,提升河洑片区土地建设条件,形成新的城市片区。
长远则依次整备沿二广高速连接线向东至马家吉的土地、向西北至灌溪,通过构筑防洪排涝设施提升城市土地建设条件,以备城市发展之用。
常德中心城区景观策略
维持原有“三山三水”的大景观格局,并进一步深化主题,构筑主城区“三心、两带、四轴”的景观格局。三心为柳叶湖生态核心、丹洲生态核心和德山生态核心;两带为沅江和穿紫河水文景观生态带;四轴为沿南北向四条水系构成的水文景观生态轴。
第一部分总体认知
一、城市概况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北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
常德北近长江航运干线,东靠京广铁路干线,南倚湘黔铁路干线,焦柳铁路斜贯市域西北部,境内长183公里,石长铁路纵贯南北,。有长常、常张高速公路已全线通车,常吉高速公路即将年内通车,常邵、常荆、常岳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中,其中常荆线、常邵线为国家纵向干线公路二广高速公路的分区段,常岳线、常吉线为国家横向干线公路杭瑞高速公路的分区段,这两条高速公路在常德汇合交叉,往东通往长江三角洲,往南通往珠江三角洲,将极大地改善常德的对外交通条件。另外,还有G207和G319两条国道通过中心城区。常德桃花源机场的客货运量在逐年增加,有可能成为张家界国际机场的后备机场,空中交通条件也将影响常德的对外交通条件。
常德是湖南省除省城长沙以外唯一一个具备水运、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各种交通方式齐备的城市,同时,常德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确定的国家高速公路网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湖南省未来的高速公路交通枢纽城市。随着国家和湖南省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常德市区域交通条件将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图1-1 常德市区域交通条件示意图
(1)气象与气候
常德市域地处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侯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表现出冬夏长、春秋短的季节特征。日照十分充足,有丰富的热量资源,并且,雨热同季,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市域年均降水量在1200-2100mm之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有明显的地域性和过渡特征,主要表现在西部山地降水量较多,年均降水在1900mm以上,东部平原较少,年均降水量在1200mm以下。
(2)水文与地质
常德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