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老舍
基本要求:
了解老舍不同时期创作的概况,了解其代表作。
重点:
一、老舍体现在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
二、《骆驼祥子》
三、老舍独特的文体风格。
一、老舍简介
1、生平与创作阶段: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1913年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先后任北京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小铃儿》是老舍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作于1922年底,载1923年1月《南开季刊》第2、3期合刊。
老舍创作阶段
英国时期(1924——1929)关键词:文化碰撞。
高潮期山东时期(1930——1937)关键词:北平幽默
全面转折期抗战时期(1937——1946)关键词:“向左转”回归
滑坡期新中国时期(1949——1966)关键词:“滑中有持,降里有升”
长篇讽刺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
《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
《火葬》《四世同堂》《正红旗下》(未完)
《鼓书艺人》
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月牙儿》《微神》《断魂枪》《柳家大院》
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他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2、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1)老舍对文化批判与国民性问题格外关注,其小说呈现出文化批判视野与思想启蒙的主题。
他一直坚定不移地以文化目光投向下层社会,以现代理性自觉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糟粕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改造,表现了明显的思想启蒙倾向。
一是将审美视角投向中国市民社会,从中努力挖掘传统风习积淀着的市民社会心理;二是从多方面探索了国民劣根性形成的原因,完成了对国民性及产生它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现状的多重批判。
二、老舍体现在“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
老舍在观察和表现市民世界时,始终关注“文化”问题,理解其“市民世界”的切入口是理解“城”与“人”的关系。他习惯于用文化来分割不同阶层的人的世界。
在这一世界中活跃着三类市民: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
第十一篇章 老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