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开小听马老师、蔡老师讲“分数乘分数”之反思
于庄小学孙淑清
3月24日上午,我初次领略到了两位男老师的讲课风采,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感。
两节课都是“分数乘分数法则”的推导过程。从教学思路上看,二位老师都采用的是由感性到理性认知方法。都遵循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回顾马老师教学环节,可分成四部分:先认识部分的几分之几(如的),再认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接着根据已有知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列出算式;然后猜想结果,验证结果;最后总结法则。我认为,马老师采用层层剥离的方法,逐层扫清知识障碍,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挑战性,因此我更喜欢蔡老师的教学思路。因为他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处处设疑,引起学生探究意愿。如:由折纸得出分数乘分数从而引出课题;怎样计算呢?这时预习过的学生很快说出了法则,似乎底牌已亮出,没有达到设置悬念的目的,在这里我很佩服蔡老师的教学机智,老师顺便一句:“为什么这样呢?”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例题,通过操作、演示,前边学生所说的法则得到了验证,老师接着又设疑“其它分数乘分数是否符合这个法则呢?”接着充分放手让学生结组自主探究: “黄豆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宋科长所提出的目标定位,教学环节的设计,我认为
蔡老师的目标定位较合理,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蔡老师的游戏引入虽然有趣,能很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但耗时较多,导致压堂。
二位老师所欠缺的是没有给学生搭建阐明自己观点的平台,没有激励学生说想法、作补充。导致这两节课都缺乏高潮点。究其原因,我们老师在驾驭教材方面缺乏灵活性,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无论是马老师的结合图形验证结果,还是蔡老师的的是多少,都有强加给学生的成分,如果问几个为什么,会激活思维,产生碰撞,或许会有探讨的高潮。
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角度看,我比较喜欢蔡老师的课件演示,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就是,如果用一闪一闪的动画演示会更形象直观。
纵观两节课,使我认识到,同课异构无论在哪些方面都是最有可比性的,他会给旁观者更多的启迪。 ̄
于开小听马老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