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八章音乐的美和审美.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八章音乐的美与审美
第一节音乐美的本质与特征
音乐美是音乐所具有的品位
音乐艺术对人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魅力,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音乐中具有一种它所特有的品位。
2. 美的品位是指从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中升华出的美的品格和意味。从修辞上讲,品格是指艺术乃至音乐的质量和风格,而意味则是指艺术和音乐所内含的意义和情味。我们把品格和意味结合起来,简称为品味。这种音乐美的品味内在于音乐本体之中,然而却又并不等同于音乐本体,因为并不是任何音乐都具有美的品味。
音乐美产生于主客观的完美结合之中
美学界对于美的产生,也即美的根源,一直存有争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或是主客观的结合,历来众说纷纭。然而无论哪一派部不能不正视的一个事实是,艺术美既不同于自然美,也不同于社会美,它不是自然生成的,也不等同于社会生活的美,艺术美是人的艺术创造的结晶,它无论如何离不开人的主观。然而另一方面,艺术美的创造又不可能凭空进行,它总是要把社会生活作为源泉,把自然美与社会美作为创造的依据,这就是说,包括音乐美在内的艺术美的创造总是关系到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音乐美和其他艺术美一样,是音乐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没有音乐家主观的能动创造,就不会有音乐,当然不会有音乐美。
音乐创造过程中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有艺术中音乐的创造性更强。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音乐美的创造并不是凭空而来的,音乐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是以现实生活为根基的。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的唯物史观,列宁的“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的反映论,以及毛泽东所提出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观点,对于我们研究音乐美的创造来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在我们看来,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根源和其他艺术并无两样,它们都是社会生活的某种形式的反映。无论从音乐的形式美,或是它的精神内涵美来说,无不是来自现实生活,来自社会美和自然美。
音乐艺术有着其特殊性,但是不能据此否认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因此,关于音乐美的创造的主客现关系问题,我们从根本上是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观点,认为音乐美是音乐家通过主观的能动创造,把现实生活的美,特别是人的思想情感美加以集中、提炼和升华,并运用富于独创性的音乐艺术形式加以体现的产物。关于艺术美创造中的主客观关系,我们很赞成客观因素是基础,主观因素是主导的这一提法。
客观因素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音乐美的创造归根结底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源泉,音乐美从它的客观属性来说是现实美的反映。如果离开现实生活美这一客观的源泉,音乐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其赖以生长的基础。
而主观因素的主导作用则表现在,音乐美虽然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美的反映,但是它非但不能等同于现实美,而且在表现形态上与现实美很不相同,它是音乐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从根本上说,现实生活不过是矿藏,而把这些矿藏开掘出来,并且锻造成为精美的音乐艺术,只能依靠音乐家独具个性的艺术创造,因此,就音乐美的基本性质来说,它是相对于现实美的第二性的美,是经过音乐家主观创造与艺术加工的美。
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的美一旦产生就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他否认音乐的美来自现实,否认音乐能表现客观现实,把音乐的美归结到音乐形式自身展现出来的美感,这是有缺陷的。
第一,音乐美的创造是主客观的结合,人的主观性在音乐美的创造中并不是幻觉,而是生动地体现在音乐美的创造之中,如果把人的主观性、人的思维、情感等审美创造的主观因素完全排除在外,那就会把音乐美解释成一种无生命的,只能与“这种艺术的材料和技术特点分不开的”纯形式,而这正是汉斯立克所作的。
第二,对音乐美的考察,从音乐自身来进行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完全排除主体的因素,排除美感的作用,而只强调音乐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这似乎也是难以理解的。
音乐美产生于音乐家的主观与客观世界的完美结合之中。

第八章音乐的美和审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282 KB
  • 时间2018-05-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