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文言文复习教学一得
——“学案”设计的思考与尝试
新中初级中学罗春兰
叶圣陶先生很早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教学境界——“教是为了不教”,其中包含深刻的含义:教学要养成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的精神,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言以蔽之,教师的任务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学习的基础。学习是为了学会自己做人,自己做学问。多年来,我们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只是站在教师自身的角度思考、设计教案,重复着既定的文言文教学的“套路”:教读——解词——串讲——翻译,课堂上,学生也只是随着老师的思路由字到句再到课文内容的分析,本来很优美的文章上得支离破碎,课堂气氛也弄的死寂沉沉,学生只知机械地背词解、句意,缺乏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缺乏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是达到教学理想境界的基础,而“质疑、探究”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富有个性的学习”是呵护学则是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必要条件。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独立”“自主”精神,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变换视角、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在自身实践中学习古诗文、享受古诗文的意境和内涵,从而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
以初三古诗文复习教学为例。初三古诗文篇目多(尽管近几年学业考有规定的篇目范围,但仍有近四十篇古诗文),多数篇目为初一、初二所学,如果到复习时再重复“炒冷饭”:串讲字词句——分析课文内容,势必导致学生的厌倦,而且课时安排也不允许这样做。因此,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案。设计学案首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复习时会怎样看待这些篇目?是否会弄得没有头绪?通过引导后他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会怎样阅读复习这些文章?通过学案的引导后他们应该怎样复习?通过初三短时间的复习,他们应该得到哪些提高?当代中学生仍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三学生则更突出,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和学业负担,对古诗文的内涵和意境可能会视而不见,
导致缺乏个性化的感受;又由于受数理化题海练习的影响,在古诗文复习中很可能缺乏“含英咀华”的耐性,囫囵吞枣式的死背硬记,无法领会古诗文的精髓。但是要看到花季的少男少女较强的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只要适当指导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文的美好境界,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意识,对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一定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在对“学情”进行分析之后,接下来便是根据所掌握的“学情”确定学习重点,然后设身处地站在一个初三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学”为例加以分析。
一、看一看,了解五篇“记”的大概内容。
虽然是以前学过的篇目,但时间一久必定会忘记,所以初略了解以后,以教师的经验和中考的考试方向及要求,可要求学生以快速阅读的方式从作者、朝代、选材、主题等方面了解大致内容,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设想。不妨让学生设计一个表格以反映其大概内容。例如:
篇目
作者
朝代
选材
主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唐朝
小石潭奇丽凄清的环境
抒发作者被贬后无法
排遣
初三文言文复习教学一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