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新闻采访中记者的 情感 研究.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情感”研究
□李超 褚春媚
[摘要]新闻报道一向是以真实、客观的特点示人。在新闻报道活动中,记者能否把握好自身情感,对还原整个新闻事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个人任何情感的介入都会对新闻报道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新闻的公正、客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受众的判断。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感性情感”和“理性报道”这看似相冲突的理念,则成为了本文要探索的内容。
[关键词]新闻采访记者情感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29(2014)02(下)-0043-02
一、记者需要在采访中投入情感
作为采访者,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抛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生硬记录,更多的是融入交谈中倾听被采访者的心声并感受他们的情感。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或新闻报道,都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情感的交流互通。记者要学着去揣摩对方的心理,在对方的表情以及一些小细节中去发现并了解对方当时的情感,这样才能得到所需要的东西。
老记者穆青在谈到记者的情感问题时曾说,作为一名记者,要努力获得同英雄人物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没有这种感情,就无法熟悉、理解他们,更不用谈怎样表现他们。所以, 记者的采访需要情感投入。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设身处地考虑被采访者的感受,在准确领悟被访者情感的同时,使自身的情感与被访者的感情相结合,从而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
二、记者“情感”的体现
1. 语言文字的体现
在整个采访活动中,语言文字和非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体现记者情感的载体。
(1)带有情感的文章标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优秀的标题是整篇文章内容
的精华,能够在第一时间让读者明白整篇文章所要传达的意思。所以,我们也称“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当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愤然写下“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短短十六个字,却包含了他激昂的感情和对国民党的不满,唤醒了民众的爱国热潮。
今天,随着整个社会进入快消时代,能否在第一眼就令读者能明白新闻内容,标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3年6 月7日发生的厦门BRT快速公交爆炸案,《厦门日报》首版刊文的标题是“陈水总丧心病狂,全社会必须共诛之”。感情如此强烈的文字,在一时间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也表明了该报对此事件的态度和倡导的舆论价值观。
(2)传情的细节表述细微之处见真章。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细节往往都是记
者们关注的点。细腻的文字才能表达出最细腻的情感。鲁迅就曾说“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论是在广播、电视还是报纸,特写的镜头,主人公的独白都是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每到动情之处,读者都会感动不已。
“袁厉害静静地坐在床的一角,神情恍惚,她的旁边是一屋子或激愤或叹息着的亲属...”这是《羊城晚报》2013年 1月6日的刊文《兰考弃婴收养者袁厉害:我想钻进火里烧死自己》一文中的描述。细腻的描写令读者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了主人公袁厉害的无奈和受伤家属的无奈。细节挑选得当, 也是记者在采访中真实情感的流露。
2. 非语言文字的体现
哭是这些年荧屏上经常出现的镜头,央视主持人赵普就曾一哭成名,获得人们的追捧,纷纷赞他是真情流露。以“刻板”著称的央视新闻也逐渐有了“感情”,报道的内容更加注重民生,采访和播出的内容也越来越为老百姓所称赞。
相对于哭,“笑”也是记

新闻采访中记者的 情感 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buaiwo1318
  • 文件大小43 KB
  • 时间2018-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