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片的西芹地里,一条条一尺宽的塑料薄膜整齐地覆盖在田垄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明晃晃有些刺眼的塑料薄膜构成了一株株嫩苗的底色。
绵延的山区,大多种植耐旱性较好的马铃薯,漫山遍野的梯田里,也覆盖着一圈一圈的塑料薄膜,好似一条条银色的飘带缠绕在山间。
这是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农村的一道风景。在西海固山区,这样的景致随处可见。由于该地区常年干旱少雨,抗旱保收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首要课题,为此,近年来,一种地膜种植技术在这里得到广泛推广。
“产量上去了,满地的残膜又成了新的问题。”西吉县土地流转承包商刘军发现,虽然地膜种植的马铃薯产量较以前增长了近30%,但这两年来,由于地里残留了大量残膜,马铃薯的着苗率却在下降。
地膜成为抗旱保收新保障
西海固地区十年九旱。由于山大沟深,缺少水源,水利设施难以发挥实际效应。抗旱成为关系当地农业生产的命脉。
“靠天天不应,我们只能靠现代科技。”刘军说。西吉县总人口51万人,其中46万人为农业人口,农业是全县支柱产业。一旦农业生产没保障,农民生活就没了指望,脱贫致富,就会成为一句空口号。为了解决制约西吉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西吉选择了大力推广覆膜栽培技术。
覆膜栽培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由于实现了土壤保湿、控温、保墒三种功效,在干旱地区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现已成为我国旱作农业的一项核心技术。
西吉全县有可耕土地240万亩,其中90%为旱作土地。自2008年开始,当地大力推广覆膜栽培技术。为了尽快扭转农业生产长期受困干旱的不利局面,快速扩大地膜种植面积,西吉给地膜种植户发放补贴,一亩地需要95元的地膜,60%由政府补贴。
地膜能增产,政府还有补贴,一时,覆膜栽培走俏西吉农村,地膜也很快覆盖了西吉的沟沟叉叉。从2008年至今,短短5年间,西吉地膜种植面积从8万亩增长到50万亩,马铃薯、玉米、西芹等作物大量使用地膜种植。
以前,遇到春旱,西吉农民没法下种,种子撒进地里,也很难发芽,使用覆膜种植技术后,当地农业生产有了明显改观。“以我们当地种植面积最大的马铃薯为例,覆盖地膜后,产量比露着增产30%左右,农民受惠很明显。玉米、西芹大概也是相同的增产量。”农机工程师薛振彦说。
有了抗旱技术的保障,近年来,西吉农业生产势头良好,马铃薯、西芹等作物成为当地主打农作物,也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也因此被西吉农民亲切地称为“金蛋蛋”和“绿杆杆”。
残膜滞留农田,土壤污染日益显现
西吉为一作区,每年农田种植一次,来年开春再开垦播种。覆膜种植技术在当地推广以来,每年秋季,农民从农田收获作物,并没有对地膜进行回收,第二年开春,农民又在有残留地膜的农田下种。
地膜大量残留在农田得不到有效清理,对土壤造成的破坏日渐显现。“地膜能在农田残留三到五年,或更长时间,如果在土壤中越积累越多,很容易造成土壤板结,从而破坏了土壤结构,不再适宜耕作。”农机工程师苏建国说。
近年来,有细心的农民对残留地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所察觉。“虽然产量有明显提高,马铃薯的着苗率却在下降。”刘军分析道,主要是地下地膜残留过多,种子撒在地膜上,有些无法着苗,有些长到一两寸时,由于地膜将根系包住,吸不上水分,也不能透气,苗很快就死了。
西吉县火石寨乡农民马力军常年种植马铃薯,他也发现,较之前两年,今年自家马铃薯的出苗率有所下
城市绿谷——白色污染困扰宁夏西海固旱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