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预防对策.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预防对策
据当前统计,医院内发生的感染,约40%与泌尿系有关。英国资料报告泌尿道感染是患者住院期间获得性感染最多见的一种(约占30%),这种感染患者中41%进行导尿[1]。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中,尿路感染列为首位(占42%)[2]。日本广岛大学医学部附院报告561例医院感染中83%是尿路感染,其中93%是因尿管留置引起[3]。国内某医院就1985~1986年1年间医院感染224例中,留置导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占医院感染的第二位。[4]。国外报道[5]:%,%,%。尿路感染率与导尿管留置的时间有关。济南军区总医院统计[6]:留置3天以上的患者有31%发生尿路感染,留置5天以上有74%发生,长期导尿者几乎100%发生菌尿(其中部分表现为无症状性菌尿)。,其危险性也随保留导尿管的天数而增加[6]。国外报道带管患者中有2%~4%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其死亡率可高达13%~30%[7]。由此可见,由导尿管引起的医院尿路感染的严重性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
1 导尿致尿路感染相关因素的探讨
虽然当前应用的密闭性导尿系统(导尿管末端连接于收集尿袋的导尿系统)可使菌尿发生时间有所延缓,但仍不能消除与导尿有关的菌尿。导尿致尿路感染可能与下面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细菌进入尿路导尿时细菌进入膀胱的途径有三:通过尿道周围粘膜经导管腔外进入膀胱;导尿管下端引流衔接处脱落后污染了导管内腔;引流袋的污染细菌上行进入膀胱。其中第1点最为重要,尤其是女性,尿道周围有肠道细菌繁殖,约2/3的患者会发生菌尿[8]。
细菌的粘附细菌进入尿路后一部分可附着并包裹在导管表面,大肠埃希氏菌以及许多其它细菌可分泌一种有机胶使细菌能附着于物体表面。再加上患者尿路上的上皮细胞分泌多糖蛋白质及尿盐共同形成履盖导管表面的生物膜,以保护细菌免受尿液流冲刷,并阻碍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8]。
导管因素导尿管在插入过程中损伤尿道粘膜;导尿管可减弱中性白细胞的抗菌功能[9];导管壳垢形成致导管堵塞。这在长期保留尿管的患者中常见。尿管堵塞后使尿液引流不畅或尿液从尿管旁渗漏是导致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壳垢形成的部位主要是与尿液接触的导尿管内壁和球囊表面。壳垢主要成分为鸟粪石(磷羟镁胺Struvite)及磷酸钙,尚有蛋白质及尿路排泌的粘液、
粘蛋白及粘多糖等。各种产生尿素酶的细菌(如奇异变形杆菌)使尿素分解、铵离子增多,使尿呈碱性,鸟粪石及磷酸钙易于沉积形成壳垢及结石。尿管材料对壳垢的形成亦有影响,乳胶管易结壳,而硅胶管因其表面光滑、壁薄内径相对粗、尿液流动快、对粘膜刺激及反应小等优点不易形成壳垢[
2 预防措施
导尿管的选择
应选用硅胶尿管。研究证明橡胶导尿管发生尿道炎者占22%,而硅胶管仅为2%[11]。硅胶和对粘膜刺激及反应小,更适用于保留尿管者使用。现在还有研制包银导管,即在导管上包一层银合金或氧化银,因银有广谱抑菌作用[12]。并有报道用水凝胶包尿管,细胞毒性低,对尿道上皮有保护作用,防止细菌栖息及钙盐沉积等[11]。研制阻止产生尿素酶细菌栖息的包层尿管

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预防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112770869
  • 文件大小46 KB
  • 时间2018-05-10
最近更新